
用心用情发展民生事业 精益求精打造宜居城市
——写在市两会召开之际(三)
■ 本报记者 张英东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一座城市是否真正繁荣,不仅要看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看它是否能够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
“幸福食堂”里饭菜飘香,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标准校园陆续建成,孩子们就近入学让家长安心;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结对子”,群众家门口看病更省心;过街天桥修好了,市民过马路更安全;高铁开通了,聊城人出行更便捷……一件件温暖的民生实事、一个个贴心的惠民举措,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美好。
民生连着民心。过去一年,我市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稳增长 稳就业 稳物价
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一年来,我市持续加大社会民生领域投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稳增长多措并举,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月6日,夜幕降临,聊城铁塔夜市里热闹红火,寒冷的天气也挡不住市民消费的热情。百余个摊位,几十种风味小吃,人们穿梭于热闹的夜市之中,品美食,赏夜景,感受人间烟火气。聚人气、接地气的夜市经济,让城市消费焕发出新活力,也让市场小微主体增加了收入。
“手握花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这张‘农技王牌’,俺们村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高唐县清平镇东大新村党支部书记孙长焕高兴地说。“一亩地种四分玉米、六分花生,但四分玉米顶得上常规种植模式下一亩的产量,花生的钱是净赚的。”孙长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依靠新种植模式,村里每亩地可增收2000元。
增加居民收入是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去年以来,我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增长与惠民生互促共进。
——稳就业精准发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
“去年5月,湖西街道给我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让我每月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工资,并且还给缴纳保险。有了这份保障,我心里踏实多了。”交通事故导致下肢残疾的杨婷,曾一度因找不到工作陷入迷茫,如今的她成为了度假区湖西街道办事处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协管员。
就业,一头牵动着万千家庭,一头支撑着经济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力推进减负、稳岗、扩就业等工作,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百日千万招聘等系列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百余场,精准落实援企稳岗、扩岗补助、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累计设置城乡公益性岗位4.5万个,全力稳住就业基本盘。
——稳物价保障有力,“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稳稳当当。
前不久,一场寒潮席卷聊城,气温出现断崖式下降。然而,我市各大商超、市场却运行良好、价格平稳,生活必需品种类齐全。
去年,我市夏粮生产实现丰收,聊城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越来越充实,粮油肉蛋奶果蔬茶等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
吃好饭 上好学 看好病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我市坚持人民至上,扎实做好兜底线、补短板、强服务等各项工作,“小步快跑”保障和改善民生,先解决“有”,再解决“优”,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吃好饭,“幸福食堂”让老年人吃出“幸福滋味”。
“人上了岁数最怕孤单,‘幸福食堂’让我们多了个说话的地方,凑在一块儿拉拉呱,吃嘛嘛香!”1月5日,在阳谷县阎楼镇赵堂新村“幸福食堂”里,退休教师邱树桥说。
据测算,到2030年,全市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86万,占全市人口数比例将达到27%。近年来,我市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开展“幸福食堂”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开放“幸福食堂”220余处。
一菜一汤品出温暖民生,一粥一饭尝出幸福晚年。“幸福食堂”既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题,又成了老年人团聚、活动的场所,热菜、热饭、热汤,让老人们吃得心里暖乎乎,聊得心里热乎乎。
——上好学,一体化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环境立德树人是省委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德育环境“弱化”、德育力量“分散”、德育渠道“单一”等问题的创新举措。
我市以入选省全环境育人实验区为契机,围绕品德、学业、身心、审美、社会实践等5个维度设计19个评价指标,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红色诵读、摄影大赛、艺术节等活动,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为首、五育并举”。
为了让更多学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我市深入推进强校扩优、强镇筑基、强科培优三项行动,组建教育集团46个、教育联盟49个,新增5个省级强镇筑基试点,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23所、新增学位近2万个,东昌学院新校区、聊城一中高铁新区校区高标准建成投用,优质教育资源扩面提质。
——看好病,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联合印发通知,公布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其中,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榜上有名,标志着聊城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国家推进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区域均衡布局的重大举措,是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高点谋划的重大民生工程。
如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即将正式运营,将实现山东省及冀鲁豫周边区域相关疾病患者基本不出省、不外流的目标,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优布局 重管理 提品质
全力打造文明智慧新型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优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布局城市功能。
出门皆公园,入眼是美景。聊城“口袋公园”上新,一些公园增设多种儿童游乐设施以及亲子互动装置,对座椅等设施进行适老化改进,设置全龄化休闲娱乐设施,并巧妙地融入多种文化元素,寓教于乐。
“口袋公园”建设工程是2023年聊城市十大民生项目之一。聚焦品质城市建设,聊城市下足“绣花”功夫,多向发力,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有内涵、有温度、有气质、有颜值的“两河明珠”城市。去年以来,全市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75个、雨污合流管网180公里,新建成海绵城市13平方公里、“口袋公园”22个,新改建道路38条、“卡脖子”桥梁9座,东昌路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推进,城区大外环即将建成。
——重管理,形成多元化立体化治理模式。
2023年12月8日,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聊城彻底结束了没有高铁的历史。“高铁时代”与“两河时代”碰撞出耀眼夺目的火花,长长的鸣笛声与潺潺的流水声相和,激发出这座城市无尽的潜力。
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聊城的城市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聊城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对构建“联动共治”的网格化治理模式进行了规范。我市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区,加快推进高铁配套设施、主干道路、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我市集中开展高铁站、火车站周边交通秩序整治,打造良好城市环境。
——提品质,持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2023年4月的聊城市首届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赛、5月的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8月的聊城新青年音乐节、10月的聊城市第三届运动会……过去这一年,聊城精彩活动不间断,城市发展的脉搏不停跳动。
近年来,我市锚定“文旅兴市”,努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文旅名城。打造中国葫芦文化节、冠县梨园文化观光周、东阿艾山牡丹节等一批特色活动品牌,构建“两河之约”文旅品牌、“我家门前有条河”推广品牌、“山东手造·聊城有礼”特色商品品牌体系,“两河交汇明珠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民生有保障,城市更宜居,人民更幸福。民生事业不断壮大,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共同富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高品质生活,展望未来,“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将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