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五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构筑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桥头堡”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刘敏
本报通讯员 崔爱民
“太阳升起在东方,雪域高原放光芒。繁森路上多勇士,格桑花开大道旁。永远跟着共产党,幸福日子长又长。”
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弘扬工匠精神,传承经典力量”文艺思政课上,来自应急管理学院的藏族教师扎珍和汉族同事一起朗诵起她创作的诗歌。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优势,瞄准孔繁森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发力点”,以赋予新时代价值的孔繁森精神为“一核”,以“课堂融通、社团融入、平台融通、文化融汇、网络融合”为“五翼”,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落脚点的“一核五翼”模式,构筑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桥头堡”,架起各民族师生“连心桥”,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和“魂”。
课堂融通 促思想引领
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合作,挖掘孔繁森同志职教成才、聊城成长、十年援藏、全党榜样的教育资源并开展育人实践,实施了孔繁森精神育人工程,构建了孔繁森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的特色育人模式。
“孔繁森同志的鲜活事迹就是我们上好思政课的‘活教材’。”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原馆长、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高杉介绍,该校立足“思政小课堂”,延展“社会大课堂”,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构建思政课程群,实现“三课程”相互融通。聚力打造思政金课,一是将孔繁森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四门必修思政课中;二是构建特色选修课程体系,开设“新时代召唤——孔繁森精神”等系列专题选修课,形成课程合力;三是在专业课中融入孔繁森精神,实现思政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思政“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延展“社会大课堂”,实现“两课堂”紧密衔接。突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边界,设计红色研学路线,开设“行走的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将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增强学生沉浸式体验,增强学生对孔繁森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社团融入 促红色传承
1月20日,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图书馆大厅里,孔繁森同志事迹展正在这里展出。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孔繁森同志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雪域高原。”该校繁星社负责人、医学系2022级康复专业学生陈重重在进行孔繁森同志事迹讲解时说道。
繁星社是一个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为宗旨、以红石榴工作室为载体的学生社团。他们通过开展“交流·融合·共享”座谈会、“讲好孔繁森精神故事”读书交流会、“学繁森·颂繁森”纪念活动等特色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孔繁森精神育人效果。
红石榴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8月,内设红石榴图书角、研讨区、文化展示区、活动采风区等,其职责是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民族大团结。
一花一世界,同心同华夏。红石榴工作室在插花作品中融入了“红石榴”“同心圆”“心连心”等元素,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还通过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大学生心中。
“通过各类社团活动及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融为一体,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徐龙海这样说。
教育之能,在于服务发展。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还以繁星公益实践队为主体,以独居老人、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把志愿服务活动送到“家门口”,让孔繁森精神闪耀在每个需要的地方,更多鲜活的思政课从校内走向了校外。
平台融通 促理论研究
“孔繁森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了两本书的书稿,现在正在准备出版印刷。”1月20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肖太国表示,新书《耿耿忠心照雪山——强国路上的孔繁森精神》《大河晨曦》将让读者对孔繁森有更多的了解。
孔繁森精神离不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哺育。无论在青少年时期,还是在参军入伍、工作与生活等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孔繁森都在理想的引导、塑造下不断成长成才,并成为一位风采卓异、光彩照人的领导干部楷模。
“孔繁森同志留下了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红色资源,同时也赋予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使命和担当。我们要弘扬孔繁森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辉。”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靳凤莲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是“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新时代,更需要我们发扬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的革命精神,更需要弘扬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情怀。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孔繁森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院,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联合共建实践育人基地,积极探索新时代孔繁森精神和红色文化育人途径。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发挥平台优势,举办国家级孔繁森精神研讨会,加强对基于孔繁森精神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立项教科研课题30余项,撰写论文70余篇,开发教材10余部,编写《新时代的召唤——孔繁森精神》《孔繁森照片背后的故事》等丛书,不断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文化融汇 促思想浸润
“孔繁森粗通医术,每次下乡都携带小药箱,为农牧民看病治病。小药箱既是他爱民为民的见证,也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在思政课上,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王书丽每次讲述起小药箱背后的故事都十分动情。
从民族团结进步的角度讲述孔繁森的故事,是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各个院系的创新探索。“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生前留下的条幅和誓言,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被纳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王书丽说。
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里,“红石榴工作室”“红石榴心语交流角”“同心书屋”,每一个场所都传递着浓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文化墙、LED展示屏、“孔繁森在西藏”图片展,每一个宣传阵地都渲染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还将每年4月定为“学习孔繁森精神月”,开展“交流·融合·共享”座谈会、“讲好孔繁森精神故事”读书交流会、“学繁森·颂繁森”纪念活动等特色实践活动,打造多样化、全覆盖的活动矩阵。
网络融合 促资源共享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岳彤彤说,孔繁森两次进藏,十年扎根雪域高原,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但对母亲和家人的愧疚却很多。这首诗更能表达孔繁森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在学习强国App的思政课堂平台,她录制的短视频《跪别母亲》感动了许多人。
山东省思政课教学名师高瑞鹏主讲的《耿耿忠心照雪山——永远的孔繁森》微课,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国“百所职业院校名师讲党史”系列微课,在全国推广使用。
网络,成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孔繁森民族团结故事短视频在学习强国App、新浪山东持续推出;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不断推送。学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专题栏目,网上网下举行学习孔繁森精神专题讲座近百场,构建“互联网+”网络育人基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平面化转向多维立体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如今,漫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各民族学生同学习同进步同成长,矢志为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繁益成森”“七彩假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项目获国家级表彰,一幅同心筑梦、技能报国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