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孔繁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铸魂育人红色风景线
■ 本报记者 闫振 姬翔
1月19日,记者走进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景观、校园“长征路”、孔繁森精神展板等校园文化随处可见,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
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优势,瞄准孔繁森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构筑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桥头堡”,架起各民族师生“连心桥”,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和“魂”。
“繁森路上多勇士,格桑花开大道旁;酥油茶香青酒烈,幸福日子长又长;党的光辉照边疆,锦绣高原谱新章。”这是该校藏族教师扎珍结合孔繁森精神和自己成长经历,独自创作的诗朗诵《同心同党》。在“弘扬工匠精神,传承经典力量”文艺思政课上,她与汉族同事们倾情演出,赢得现场掌声不断。
24岁的藏族姑娘扎珍是该校应急管理学院专业课教师,她利用专业课之余,带领同学们走近美丽的藏文字,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以文化凝聚起民族团结力量。
“孔繁森同志一心为民、忠诚奉献,是我工作和学习的榜样。”扎珍说,今后她将利用好教师这一角色,引导、指导和帮助更多的学生。
民族团结一家亲,汉藏师生心连心。该校思政课教师王书丽定期将课堂搬进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带领各民族学生近距离感受孔繁森对党忠诚、人民至上的崇高品格。学生们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部部视频影像,认真学习孔繁森同志光辉事迹,深切感受孔繁森同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亲民爱民、勤政廉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并为孔繁森的精神所震撼、感动。“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积极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肯吃苦的新时代好青年。”学生陈天聪说。
在思政课教学中,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突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边界,设计红色研学路线,开设“行走的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将课堂与现实紧密结合,增强学生沉浸式体验,引导广大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该校将每年4月定为“学习孔繁森精神月”,开展“交流·融合·共享”座谈会、“讲好孔繁森精神故事”读书交流会、“学繁森·颂繁森”纪念活动等特色实践活动,打造多样化、全覆盖的活动矩阵,让学生处处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氛围。
“作为孔繁森故乡的高职院校,新时代也赋予了我们独特的使命和担当。”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高杉说,学院成立了孔繁森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院,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单位联合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举办全国性孔繁森精神研讨会,积极探索新时代孔繁森精神和红色文化育人途径。截至目前,立项教科研课题30余项,撰写论文70余篇,开发教材10余部,编写了《新时代的召唤——孔繁森精神》《孔繁森照片背后的故事》等系列丛书,为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孔繁森精神发源地这一独有思政资源,立足思政小课堂,延展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孔繁森精神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如今,学校各民族学生同学习、同进步、同成长,矢志为聊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