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畅其流走四方
——临清市鲁西国际陆港见闻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郝川
2月25日下午2时,临清三和纺织集团仓储区内,几辆叉车来回作业,不到2个小时,500包蜡染印花布便装满了2节集装箱。随后,集装箱货车出发,行车仅4公里,便来到了鲁西国际陆港。在这里,即将发车的“临清号”班列正在静静等待“客人”到来。
集装箱装上火车难不难?面对记者的提问,临清市青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凯说:“鲁西国际陆港的集装箱装卸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既有先进的装卸设备,也有智能调度系统。”张凯话音刚落,一辆吊车缓缓驶来,只见它摇臂轻转,便将一个集装箱紧紧“抓住”,随后匀速转身,将集装箱稳稳地放在班列上,前后用时仅3分钟。
张凯介绍,一列有60节集装箱的列车,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完成装卸。按照运输计划,大概下午6点发车,14小时之后可到达500公里之外的起运港——青岛港站,就可集货装船。
三和纺织集团的这批蜡染印花布将从青岛出海,而后抵达万里之外的非洲。临清三和纺织集团从事外贸出口20多年,各类纺织面料产品全部销往非洲,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班列开通前,我们的货物运往青岛港最短也要3天时间,途中的突发状况也很多。班列开通后,不仅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运输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二。”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销售部副总李扬说,一季度订单量剧增,运输时间的压缩为企业的出口提供了极大便利。
“临清号”班列之于三和纺织集团的作用,正是鲁西国际陆港乘“一带一路”倡议东风、建“一带一路”内陆支点的生动实践。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出,重现昔日亚欧不同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相互交流时的辉煌场景,连接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等新的地域。2014年,国铁济南局联合临清市政府打造临清内陆港,依托铁路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优势,相继开通中欧班列、“临清号”、“鲁疆号”、“鲁粤号”、“鲁渝川号”等集装箱班列。
从2014年到现在,海铁联运班列驰骋在齐鲁大地。东连海上丝绸之路,西接欧亚大陆桥,琳琅满目的货物从临清走向世界各地。临清、高唐的板材发往沙特等中东国家,河北、河南的有机玻璃远销东南亚、南美,临清的蜡染印花布、轴承销往西非、南亚、日韩等地……
随着班列以低碳环保、运量大、安全、运费低、空箱配送及时、时效性强等优势让企业和货运公司尝到了甜头,这一输运方式逐渐赢得了客户信赖和市场认可,发送量年年攀升。
截至目前,“临清号”班列共发送货物20.2万车、704万吨,创效5.7亿元。已连续9年创黄岛港到货量第一,居山东省各集装箱班列运输发送量之首。
目前,临清和黄岛每天分别对开3列班列,发出的是蜡印布、轴承、板材等出口货物,到达的是银河纸业的纸浆原料、杂粮等进口货物。海铁联运班列,让临清这座内陆城市成功出海,走向全球。
然而,外贸出口仅靠交通便捷还不够。以往货物到达港口,还要面临海关抽检查验,需要时间成本。2022年11月,鲁西国际陆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启用并落地“铁海E通”系统,临清内陆港升级为鲁西国际陆港,就地即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可以说,将“出海口”搬到企业“家门口”。
“我们企业直接在鲁西国际陆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进行集货报关,实现了港口前移、海铁联运、无缝对接,使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下来,海关的通关速度提上来,大大地提升了我们企业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进出口关务部刘晓楠告诉记者。
现在,鲁西国际陆港建立海关保税仓、监管仓,可以暂存、方便货物进出口,为企业提供巨大便利,并且节约仓储费用。海关手续可一站式办理,实现全国一体通关。陆港的四条整列集装箱货物线引入海关,实现进出口货物在临清报关报检。
运营以来,通过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转关209票609个集装箱,货值1.35亿元,转关单量稳居济南关区首位。2023年7月9日,山东省首次海铁联运出口转关货物全整列在临清发运,实现出口货物属地报关由“零星”发运到“整列”发运的转换。
2023年3月,临清市政府与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鲁西国际陆港综合产业项目,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如今,鲁西国际陆港扩能改造全面完成,正式投入使用,运力提升近4倍,集装箱年发送量可达60万标箱。依托鲁西国际陆港的“磁吸效应”,临清市实施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山东临清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权磊说,我们将围绕服务和保障鲁西国际陆港的高效运行,做好“产”和“城”的文章,积极引进现代物流、国际贸易、货代船代等服务业态,全力支持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汇聚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万里铁道,脉动强劲。临清,这颗京杭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乘着“钢铁驼队”,通过海铁联运通达五洲四海,再现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