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完成造林4400亩,林业总产值达150.5亿元
我市以国土绿化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本报讯 (记者 林晨 刘志耀) 3月1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资源专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赵朝庆介绍了2023年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情况。
赵朝庆介绍,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工作,以国土绿化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严格落实林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5084名,创新建立民间产业林长机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组织体系。在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区、生态脆弱区等重点保护区域,划分林长责任区域52处,对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黄河生态林区等4个区域设市级林长,提级管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巡林,每年召开全市总林长会议,安排部署林长制工作。在全省林长制绩效评价中,我市接续荣获优秀等次,东阿县被评为全省林长制激励县。建立完善“市、县、乡、村、护林员”五级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开展森林防灭火培训9次、实战演练7次,开展日常森林防火巡查900余次,开展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防控面积307万亩次,有效遏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充分挖掘绿化潜力,优化分区布局,印发了《聊城市科学绿化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抓住春季造林黄金期开展植树造林,设立25处义务植树基地,开展“情满黄河向未来”义务植树活动,发放义务植树尽责电子证书,推进“山东省聊城市矿柱林场生态修复”互联网+义务植树捐资项目。2023年,全市完成造林4400亩,村庄绿化美化提升565个,森林抚育30.65万亩。
林业产业实现新突破。积极培育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经济林面积23万亩、林下经济面积4.6万亩。2023年度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50.5亿元,林业可比价总产值增速25.3%。我市在第十八届中国林交会上斩获38枚奖牌,其中27枚金牌、11枚银牌,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全力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将防沙治沙与植树造林、林下经济等结合起来,推进沙区生态高水平建设和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沙区粮食生产安全。冠县入选“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称号,为全省唯一入选单位,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荣获2023年度全国“十佳林场”称号。近五年来,全省防沙治沙现场会4次在我市召开。因地制宜改善树种结构,推进黄河生态廊道质量提升。有序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全市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97处,面积9000余亩。
深入推动“南竹北移”。中国林学会连续三次在我市召开全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推进聊城“南竹北移”种苗繁育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引种栽培竹子种类70余种,探索竹木混交造林新模式,启动大运河竹景观带建设,科学推进我市竹生态、竹景观、竹产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林草局“以竹代塑”绿色生活倡议,举办了黄河流域首届“以竹代塑”竹产品展示会,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
全面挖掘展示森林文化。我市结合平原森林文化特点和群众休闲需求,按照“一场所一特色”的思路,连续两年举办森林文化周。特别是2023年,以“弘扬森林文化 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自然科普、文艺创作、森林游憩等97场森林文化活动,现场参加活动5万多人,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线上开展8场直播活动,10万余人关注转载了相关活动,媒体宣传报道120余篇,充分展示了我市森林文化的魅力,有力提升了森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毫不动摇优化生态,厚植美丽聊城绿色底色”,明确“健全‘绿带、绿点、绿网’体系,完成国土绿化面积3000亩”的任务目标。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抓好废弃矿山修复、村庄绿化、全民义务植树、林果经济和种苗花卉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深入推动林业生态高质量健康发展,为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强市、绘就生态聊城壮美画卷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