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种栽培70余个品种,面积2000余亩,聊城——
加快建设“南竹北移”示范城市
本报讯 (记者 林晨) “近年来,我市融合推进竹生态、竹景观、竹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打造‘冬有常绿、遍地有竹’的特色景观,增添了‘水竹双清,凤鸣在竹’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南北合作,南艺北传’的以竹代塑产业新空间。”3月5日,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介绍了我市加快建设“南竹北移”示范城市的相关情况。
技术创新,探索竹生态修复模式。我市加强科研攻关,推动开展竹子引种技术创新,通过引种栽培抗寒性试验、保温防寒、补水防旱、施肥改良土壤和抗旱等试验,培育驯化出耐盐碱竹子70余个品种,并建设2处杨竹混交试验林,面积130亩,成功探索出盐碱地竹林生态修复和竹木混交森林质量提升模式,为生态保护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全市竹子种植面积2000余亩,成为北方地区引种栽培竹子品种最多的城市之一。
凝心聚力,确立聊城“南竹北移”中心地位。我市积极与中国林学会、国际竹藤组织、竹子分会和竹子领域的高校、名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全国“南竹北移”会议,全国竹子领域顶尖的高校、企业技术专家参加会议,凝聚人才优势促发展。2023年,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正式落户我市,并在我市设立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南竹北移服务站,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共同签订了《“南竹北移”竹子种质资源库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我市竹子种质资源库以及“南竹北移”种苗繁育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科学运用,扮靓“两河明珠”。我市在东昌湖风景区、凤凰苑植物园、姜堤乐园等景区全力打造独特的竹林景观,在黄河沿岸、黄河故道国有林场栽培300余亩竹林,在运河沿线规划设计“两城七镇”竹园建设,以竹扮靓“两河明珠”。
融合发展,激发竹产业发展红利。我市积极推进“南竹北移”和“以竹代塑”融合发展,2023年组织举办了黄河流域首届“以竹代塑”竹产品展示会,率先在全省落实“以竹代塑”倡议,24家竹企业参展,展品达5000余件。组织召开竹产品企业对接座谈会,为南北方竹产业交流合作搭建了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南竹北移”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