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之三
■ 新华社记者 申铖 张千千 吴涛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外媒炒作中国地方债务风险问题,认为这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如何看待当前地方债务和风险水平?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有哪些具体举措和长效机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和计划报告均围绕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作出多项部署。全国两会期间,就这一话题,记者深入采访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
一些西方媒体报道称,“地方债务不断攀升、风险不可控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拖累因素,制约中国经济向好发展。
实际上,在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债务本身是中性的。政府适度举债,能够弥补建设资金不足,也是国际通行做法,无需谈“债”色变。
就我国而言,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规模合理、支出有效的债务反而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说。
按照2023年GDP初步核算数测算,截至2023年末,我国政府法定负债率为56.1%,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这是基于大势的客观判断。
虽然风险总体可控,但局部风险和隐性债务风险犹存,这也是近年来地方债务风险备受各界关注的原因。
“近年来,在疫情冲击、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地方财政收支运行面临压力,一些地方偿债压力加大,隐性债务风险仍然不容忽视,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说。
给地方债务戴上“紧箍咒”,经济社会发展就多一道“安全阀”。
“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增速总体放缓,但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部分地方债务压力不断增大,县市级地方政府债务尤为突出。”2022年12月,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解读时指出。
财政、金融、地方协同发力——
2023年,财政部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空间内安排一定规模的再融资政府债券,支持地方特别是高风险地区化解隐性债务和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缓释到期债务集中偿还压力,降低利息支出负担。
金融管理部门积极行动,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市场化方式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并依法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压实地方责任。按照“省负总责,市县尽全力化债”的原则,各地立足自身努力,统筹各类资源,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措施。
“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和计划报告都强调了这一部署。
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要着眼当前,更要关注长远,堵疏并举,标本兼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计划报告明确了多项举措,着力建设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
“去年以来,一系列化债举措取得积极进展,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巩固成果,还需从长效机制治理债务。”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
“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计划报告均提及这一部署。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说,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债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又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提升财政可持续性,推动政府债务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高质量发展中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是方向,更是方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不会变,宏观经济调控空间足、政策工具箱充足,财政统筹能力强于大多数西方国家。“这些都将成为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挑战的条件和底气。”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