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点亮文艺满天星

——聊城市文联以“强基工程”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文艺是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是传递党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

3月8日下午,茌平区贾寨镇文化站内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贾寨镇庆祝“三八”妇女节文艺演出在这里举行。双河文化演艺队的演员们跳着欢快的舞步,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茌平,双河演艺队远近闻名,凭借丰富的“文化菜单”和快捷的服务模式,这支队伍常年驰骋在乡间村野。这些演员都是当地村民,平均年龄55岁,演出时,他们系上围裙、扛起锄头,手里用竹筐提着辣椒、地瓜等农产品,淳朴的村民成了诗意乡村的别样“模特”。

如今,像双河演艺队一样的“文艺轻骑兵”,在聊城已遍地开花。近年来,聊城市文联共组建11支市级文艺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2300余人,组建49支县(市区)级文艺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2000余人,组建98支乡镇(街道)级文艺志愿服务分队,吸纳志愿者4100余人。

2023年8月,中国文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面向基层群众举办了各类文艺演出、“村歌嘹亮”等系列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有力助推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以结对共建为主要方式,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通过文艺演出等活动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把各类文艺活动、文艺服务与理论政策宣讲紧密结合起来。从田间到广场,一场场接地气的文艺演出在老百姓的家门口热情开演,在生动描绘美好生活和乡村振兴美丽图景的同时也种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希望。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只有锐意创新,文艺作品才能立得住、传得开,成为精品力作。去年底,山东梆子电影《奔向幸福》在茌平大剧院开机,影片根据第十三届泰山文艺奖戏曲类一等奖作品《承诺》改编,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把山东梆子与电影两种艺术相结合,用电影再现了山东梆子的独特魅力,展现了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我市围绕实现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组织广大文艺志愿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创编一批传播聊城声音、讲好聊城故事的文艺作品。文学作品《马颊河十二月》、戏曲电影《孔繁森》、电影《回西藏》、电视剧《铁血将军》等优秀作品,成为记录时代的精神坐标,激励着全市上下深耕聊城人文沃土,展示齐鲁文化资源优势与价值优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夜幕降临,莘县莘亭街道后高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的演出拉开帷幕。后高庙村现在是名副其实的“网红村”,从2017年开始,该村每逢传统节日都会组织文艺演出,并在节目中融入社会良风美俗和身边好人好事,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和道德风气的形成。后高庙村是莘县实施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一个剧场唱全县”的一个缩影。2020年11月,“一个剧场唱全县”项目实施,从阵地、队伍、活动层面织密优质文艺资源服务基层的网络。如今已建立“强基工程”省市县三级结对共建点(联系点)67个,建成县乡村三级文艺志愿者剧场175个,设立文艺志愿者活动室922处,全方位搭建起“强基工程”一线舞台。活动以“就近就便”为原则,只要有一块空地,铺上地毯能演出,能聚起观众观看,就是“一个剧场”。

为了更好地推进基层文化的繁荣,我市推动文艺志愿者与基层文艺社团骨干和文化产业带头人“结对子”,实现人才辅导、业务指导、资源共享等方面协同发展。加强基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美术、曲艺、舞蹈、摄影等文艺社团骨干帮扶活动,组织集中培训、专业辅导和经验交流,大力培养一批基层文艺能人、文艺骨干、文化传承代表人,为基层文艺工作者和基层文艺社团提供更多的展演展示交流平台,建设农村社区“永不落幕的文艺大舞台”,为基层培养留得下的文艺队伍。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坚持“群众点单、文联派单、文艺家接单、受众评单”的“四单”服务机制,建立起“文艺志愿、文艺采风、文艺创作、文艺惠民、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服务体系,实施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2023年,聊城市文联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场次,参与艺术家及志愿者3500余人,惠及基层群众近20万人,让文艺之光照亮乡村社区,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六个新聊城”贡献文艺力量。

2024-03-18 ——聊城市文联以“强基工程”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7112.html 1 点亮文艺满天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