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卫星工厂”开辟乡村就业新空间

■ 本报通讯员 郭洪广

裁剪、缝纫、熨烫、质检、包装……3月17日下午,在高唐县固河镇侯桥村近300平方米的乡村振兴“卫星工厂”里,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30余名工人正在赶制一批厨师服。工人们动作娴熟,长脚针在布料上快速游走,在缝纫机有节奏的“哒哒”声中忙碌着。

“卫星工厂”的工人都是附近村庄的留守妇女,年龄从30岁到50岁。“当前,正值春季生产的黄金期,随着订单的增多,工厂规模也随之扩大,考虑到工人需照顾小孩兼顾家务等因素,加工车间采取计件与计时相结合的方式,极大方便了员工灵活就业。车间整体运营稳定,工人工资每月3000元至4000元不等。”工厂负责人郭勇介绍。

据悉,2015年高唐鑫海丰服饰有限公司落户固河镇,主要生产酒店制服、厨师服等,产品远销广东、上海等地。2021年,侯桥村党支部对接高唐鑫海丰服饰有限公司在村里建立起“卫星工厂”,实现了企业盈利和村民增收的双赢。

“卫星工厂”具有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将“卫星工厂”建在乡村,不但可以极大地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也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生活得到实质性改善。“‘卫星工厂’一成立,俺就来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钱,不仅能就近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能增加收入,在这里工作很开心。”正忙着裁剪的工人董春娟满意地说。

侯桥村乡村振兴“卫星工厂”是固河镇推动群众家门口就业,助农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就业是民生之基,该镇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民生工作之本,把留住创业人才和实现村集体、群众双增收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利用闲置场地,依托镇域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和留守劳动力搭建供需平台。奥健生物、永鑫纺织、鑫海丰服饰等一批“本土企业”纷纷将厂房建在村里。

固河镇积极探索“党支部+总部+卫星工厂”发展模式,由村级党支部牵头,以企业总部为核心,在周边村庄建立“卫星工厂”,既能实现总部企业统一接单、多点加工、集中交货,着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又能最大限度实现周边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截至目前,固河镇建有食品、服装、编织等各类“卫星工厂”20多家,吸纳了千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实现群众和村集体增收,全力开创镇域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增收多方共赢的新格局,为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建设‘卫星工厂’是支持乡村实体经济联动发展的强力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重要切入点。”固河镇党委书记赵伟表示,固河镇将积极稳妥地推动“卫星工厂”建设,盘活各类资源,积极引进企业、项目入镇,鼓励有能力的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和乡贤创办“卫星工厂”,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2024-03-2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7364.html 1 “卫星工厂”开辟乡村就业新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