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顶艾”绘出和谐好“枫”景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如何实现从“矛盾不上交”到“矛盾少发生、不发生”的转变?这一课题,在因“九顶莲花艾”而远近闻名的东阿县铜城街道艾山新村有了生动实践。
艾山新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凝聚辖区合力,成立“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通过建立一支多能矛盾调解队伍、打造一项成熟运行机制、深化一条调解普法模式、巧用一套工作方法的“四个一”机制,变司法行政部门的“独角戏”为社会多元参与的“大合唱”,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由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释放出强化社会治理的大能量。
矛盾调解队伍——
不拘一格降人才
3月19日,记者见到金牌调解员付茂生时,他正忙着调解一起纠纷。每每提到付茂生,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调解专家”。再难的矛盾纠纷他都能调得平平顺顺、理得明明白白,群众有了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而他每调解完一起纠纷,也不忘提供“售后服务”,都会对双方说:“没关系,以后有什么疑惑随时联系我。”
一支队伍,多能组合。
“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队伍“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但有村干部、法律顾问、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还有新乡贤、老党员、网格员。这支队伍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围绕“法律政策、村情民意、矛盾纠纷、信访维稳”等服务,通过“建群、入格、进户”,采取接地气的形式及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对症下药”,把群众的烦心事化解在萌芽中。
工作运行机制——
一条龙服务
“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以“专业”为基,调解员因案施策,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及时高效开展调处工作。同时,工作室推行“扫码咨询”“网上办结”,来访群众“一扫即知”,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缩短矛盾化解时间;加强源头防范,着眼“未病先防”“小病早治”,做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一系列举措,绘出了和谐好“枫”景。
有了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调解员更加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以热心、细心和耐心化解纠纷,做到矛盾纠纷查不清不放过,纠纷症结不排除不放过,当事人不息诉不放过,滋生隐患不排除不放过,使矛盾纠纷不上行、不外溢、不激化。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把获得感、幸福感深植于群众心中。
“调解+普法”形式——
润物细无声
“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采取“调解+普法”融合形式,把调解与普法有机结合,明确“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普法宣传、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形成“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的鲜明特色,推动普法工作融入日常、融入基层、融入实践。
村民王某和秦某是地邻,秦某栽植的杨树影响王某的庄稼生长,两家多年争吵不断。了解这一情况后,付茂生实地查看现场,分别与村干部、双方当事人和知情群众进行座谈。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后,付茂生以案说法,对当事人苦口婆心地讲述相关法律规定,最终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和解。
其实,很多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当事人争执不休,很多只是为了“争一口气”。只要用法律标尺厘清事实、讲清道理,案件便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就是通过调解、普法相融合的形式寓法于教,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巧妙化解矛盾纠纷,防止小事件升级为大矛盾。
“十法”工作法——
打好“组合拳”
“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采取“事前做功课,进门看阵势,耐心听诉说,沟通耐心听,冲突找缘由,劝导求突破,普法探路径,真情暖人心,法理齐上阵,依法做调解”的矛盾调解十法,化解百姓烦心事,筑牢矛盾调解、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某村周姓村民夫妻已80多岁,育有两男两女4个孩子。如今,孩子们却不履行赡养义务。工作室调解员在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对其子女进行疏导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调解员10多天不厌其烦地陈述利害、明法析理,子女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赡养父母问题上达成共识。
“九顶艾”矛盾调解工作室建在群众家门口,用群众的方法解群众的纠纷,调顺了民心,调出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