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坚持人民至上

■ 朱海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是其中之一,深刻理解这一宝贵经验,就会明白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能将服务人民的崇高使命转化为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核心思路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根本目的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又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已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人民群众是党应对各种挑战的力量源泉,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既解决急难愁盼等现实问题,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创造了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走进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共同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以日拱一卒的韧劲,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感恩之心、回报之心奋发进取、干事创业,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再小也要去做,凡是危害百姓的事情,再小也要革除。要强化时间观念、效率意识,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和“勤勉敬业、敢于担当、马上就办、持之以恒”的作风,拿出一天当作两天用、三步并作两步走的劲头,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变压力为动力,积优势为胜势,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满意的业绩。   (作者单位:聊城日报社)


走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 张贵峰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农业发展问题的重大战略,“文化+”模式有助于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形成科学的产业体系和合理的产业结构,稳定的产业输出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进而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创新理念,从而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和实践证明,偏远地区的乡村通过挖掘和开发当地的乡村文化资源,能直接带动乡村产业兴旺。例如,乡村的旅游业、手工业、休闲服务业,以及农业与各地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例,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扩大市场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研学、观光、展览等活动带动教育、住宿业、餐饮业发展。

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能够夯实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激发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欲望和动力,从而加速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只有有效的乡村治理,才能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让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发展模式,为乡村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从而达到乡村治理途径的多元化和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化,以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目标,进而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为文化传承提供不竭动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化资源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新理念,而且也能带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以乡村振兴来激发文化的传承,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文化与经济共生共享。乡村振兴与“文化+”模式相结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讲好当地文化故事,传承好当地文化精神,不仅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能够为农民提供精神支持,从而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淀着乡村人的文化基因,承载着很多人对农村的向往,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激发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莘县县委党校)


落实黄河国家战略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 张秋侠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2022年,山东坚定不移实施黄河国家战略。实施好黄河国家战略,生态保护是“先手棋”,高质量发展是“必答题”,务必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要把保护作为关键任务,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必须扎实抓好黄河三角洲、黄河干支流以及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大工程巡查和水行政执法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立足聊城黄河资源禀赋,强化工程管理范围内土地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林地、湿地等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要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必须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极端天气灾害风险,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建设现代水网,不断提升应对极端天气、节水控水能力,筑牢发展的安全屏障。要完善并用好常态联络机制,第一时间互通共享水情信息,做好灌区、用水户调研,科学编制用水计划,同时,进一步增强调水服务意识,全力做好引黄抗旱工作,为聊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的水资源保障。

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做好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等工作,又要着眼长远,做好东西部联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项,决不能只为了一时之效、眼前利益追求表面政绩。要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统筹考虑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提升治黄科技支撑能力,在防洪减灾工作中坚持“预”字当先,关口前移,做到“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抢重于救”。

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必须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无论是建设生态修复工程,还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都要自觉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全局中来考虑谋划,多做既为全局添彩、又能为一域争光的事。要始终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堤防、涵闸等工程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工作,确保水利工程防汛抗旱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真正造福人民。

(作者为聊城市委讲师团副团长、教授)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山东省委重建的启示

■ 王红霞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山东省委重建的艰难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一)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

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指路明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辛历程和正在开拓前行的光辉实践,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伟大的历史使命,要求共产党人自始至终都应保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纵观中共山东省委重建的历史,其主要领导成员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从未放弃。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始终保持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不抛弃、不放弃,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二)始终胸怀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拥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并为之践行,才能对得起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信任。大局意识,就是顾全大局的思想意识。只有高度统一思想,树立大局意识,才能有新发展、新跨越。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即是对大局意识的最好诠释。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和通盘筹划,后果是很严重的。在中共山东省委重建过程中,我们再次深刻体会到早期优秀共产党员在面对白色恐怖和艰难困境时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三)始终敢于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革命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建设和改革也是一场社会变革,是在和平年代对革命事业的接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会经常面临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只有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风骨和本领,才能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中共山东省委在建设与重建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白色恐怖,遇到了重重艰难险阻,但是优秀的共产党人始终迎难而上,在艰苦的环境中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重新建立了党组织并与中央取得联系,赢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重建后的中共山东省委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扬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精神的体现。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山东省委的重建历史,真切地再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奉献精神和浩然的正义之气。这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百年奋斗史 光辉耀后人

■ 杨青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自身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1921年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制定了三个历史《决议》。党的每一次历史《决议》,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目的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党的百年奋斗,会给人什么启迪呢?

百年历史创造的重大成就鼓舞人。100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四个时期创造的伟大成就,呈现出递进累积的关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四个伟大成就,都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而取得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辉煌成就的取得鼓舞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领着我们。

百年历史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引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高度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这十条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深刻提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秘诀,深刻提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胜利前进的基础,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取得成功提供了遵循,必须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百年历史构筑的精神谱系激励人。100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正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能够战胜那么多的艰难险阻、能够经受住那么多的生死考验,正是由于以理想、情怀、奉献、奋斗、创新等关键词为主线的精神谱系在激励人,支撑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奋勇拼搏。

百年历史沉淀的创新理论启迪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理论创新成果进行总结,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创新理论,对应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形成的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作者为聊城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


充分发挥党校图书馆的育人作用

■ 罗静

图书馆作为党校的重要组成部门,与生俱来具有红色基因,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图书馆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党校更好、更全面地培训学员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性原则,服务培训大局

市委党校图书馆发挥好收集、整理、保存、提供文献信息资料的职能,扎实为党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

在不断丰富馆藏资源的同时,市委党校图书馆系统搜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法律、党史党建、地方文献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开展教学培训提供了坚实支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市委党校图书馆第一时间制作了包含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10条历史经验、各个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及新时代发展成就等内容的展板6个,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

(二)整合馆藏资源,强化作用发挥

党校图书馆拥有馆藏图书近10万册,其中流通图书5万余册,未流通的内部文献3万余册,1949年以前的红色文献140册,地方文献600余册。我们将整合馆藏资源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切实抓出成效。

党校图书馆积极适应馆藏资源电子化新趋势,于2019年建立了“图书馆推送群”,2020年在党校网站设置了“网上图书馆”专栏,目前已利用“图书馆推送群”推送电子图书2000余册。同时,党校图书馆采购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学术不端论文检测系统,使用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宣讲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数据库,自建了捐赠文献库、历史文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使数据库资源更加丰富。

(三)分层开展服务,提升效能水平

针对教师、学员和进修培训、研究生班教育等层次,市委党校图书馆分门别类推荐线上、线下阅读书目,取得了较好成效。

服务教学科研上水平。紧紧围绕新时代党校办学要求,党校图书馆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咨询和管理水平,为干部培训和教师教学科研理论学习、理论宣讲等方面做好服务。紧贴党校干部培训、教学科研、理论学习、理论宣讲实际,党校图书馆采购了一批用于干训教学科研的书籍。另外,党校图书馆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服务教研人员,教师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就可以查询图书馆的馆藏图书。

服务学员培训上水平。党校图书馆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以“念党恩 敬国魂”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展厅,回顾了党从诞生到壮大,从弱小到强大的曲折过程,展示了39位中国梦的引领者、创造者的先进事迹和光辉形象。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扫码读书 书香党校”以及“悦读 悦览 悦听”活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受到广大教职工和学员的好评。

(作者单位:聊城市委党校)

2022-02-15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759.html 1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