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为民在乡野
——冯屯人民法庭“能动法庭”品牌建设走笔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彭月勇
3月28日,走进茌平区人民法院冯屯人民法庭办公区,各处悬挂的一面面锦旗甚是惹眼,足足50面。2022年起,冯屯法庭以打造“能动法庭”品牌为导向,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久久为功解决好群众关心关切关注的难事,让能动司法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这些锦旗便是最好的证明。
“‘能动法庭’的根本在于转变司法理念,主要包括设立村级工作站、探索巡回庭审新方式、打造‘鲁仲连调解’品牌等九大方面内容,旨在打造具有聊城特色的‘能动法庭’工作品牌。”冯屯法庭庭长王登忠介绍。
“虽然我是被告,但也要向您表示感谢”
不久前,农民工小张不慎在工地摔伤,生活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但包工头老朱又拒绝支付小张的医药费。无奈之下,小张将老朱诉至冯屯法庭。
当得知小张因住院无法出庭时,王登忠决定将巡回法庭搬到小张的病床前。看到病床上的小张和庭审现场的医生患者,再加上王登忠的晓之以理、明之以法,最终,老朱不仅当场向小张道歉并支付了医药费,还就赔偿金与小张达成了赔偿协议。
“王庭长,咱俩聊两句。”离开医院时,老朱将王登忠拉到一旁,面露惭愧地说,“虽然我是被告,但也要向您表示感谢!”说罢,他紧紧握住王登忠的手,“您不仅让我懂了法,也让我懂了理。”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服务更多人。冯屯法庭变“坐堂问案”为“主动出诊”,把巡回庭审打造成优质法治宣讲课。2022年以来,冯屯法庭共开展巡回庭审17次,处理案件21件,累计参与群众超2000人次。
“你们是老百姓的好法官”
新时代新征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
冯屯法庭有28处“编外工作站”,也就是村级“能动法庭”工作站。2022年冯屯法庭决定在辖区成讼率较高的村居、社区设立“能动法庭”工作站。
工作站吸纳村干部、党员等加入,并建立联络群。村内有矛盾线索摸排箱,工作站有展板,群众反映矛盾纠纷的途径一一列明。便民联系卡上则留有每一名干警的联系方式,群众有问题,不管白天黑夜,都可以跟干警联系。
工作站作为基层法庭的延伸,为开展普法宣传、巡回审判、代为送达文书等工作提供了支撑和保障,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效果立竿见影。工作站今年已累计摸排矛盾纠纷280余件,提前介入化解230余件,让“小事不出村”落地生根。
前不久,王登忠在工作站成功调解一起纠纷后,一名群众动情地说:“你们真是老百姓的好法官。”
“要扎根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某村5户村民占用村集体土地,村委会索要未果引发诉讼。王登忠首先到事发地进行实地勘查,了解诉争地块的基本情况后召集这5户村民,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之后,他又组织村委会负责人和村民交流意见。庭审现场就设在村委会办公室,合并审理,许多村民旁听了庭审。
前后十几天,法官们总在跑前跑后,为了既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又还村民一个公道。“要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和力度,就要扎根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王登忠说。
经过几轮组织调解,摆事实、讲道理,最终村民同意退回集体土地。
做深做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关键是坚持能动司法理念,注重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冯屯法庭创新打造“鲁仲连调解”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政法名片,针对在村级“能动法庭”工作站不能解决的矛盾,联合镇矛盾调解中心、司法所、派出所调配更优力量调解,实现“大事不出镇”;对于仍不能解决的纠纷,启动诉讼服务绿色通道,确保“纠纷不失控”;对于特殊纠纷,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成员参与调解,确保“对重点案件有措施”。如今,冯屯法庭已形成“鲁仲连调解111228”工作格局,即一庭、一室、一中心、两所和28处“能动法庭”工作站,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纠纷化解闭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