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强化“科技增粮”
“吨半粮”产能区达32万亩
本报讯 (记者 刘晓伟 郝锐 通讯员 葛猛) 3月29日,在冠县东古城镇的“吨半粮”产能区,自动喷灌设备在给小麦浇水,农户只需要通过手机指令便可控制浇水施肥量。这种地埋式节水节肥喷灌设施,不仅节约成本,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冠县北童农作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童跃辉介绍,该合作社流转了830亩地,以前浇地需要半个月时间,自从安装水肥一体化系统,两天就能浇完,而且省水60%,省肥30%,大大节省了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每亩每季还能多收50多公斤粮食。
在聊城农村,各种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冠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艺师孙延辉告诉记者,冠县依托粮油绿色高产高效项目,在项目区统一安装了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杀虫灯上面安装有感光元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天黑自动亮起,天明自动熄灭。每个杀虫灯可以防治30亩区域内的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每年可减少两到三次农药使用,实现绿色防控,提升粮食品质。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实施一系列科技兴农项目,有效地将“靠天吃饭”转变为“向技术要产量”。2023年,聊城成功创建32万亩“吨半粮”产能区。“在‘吨半粮’产能区,发挥市县乡各级农技人员和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小麦一喷三防等技术,全面提升聊城粮食种植水平,为聊城‘吨半粮’产能建设保驾护航。”聊城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