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好临清故事,是我的责任”
——走近临清市新媒体协会党支部书记刘英顺
■ 本报记者 于新贵
2月4日,大年初四,刘英顺早早起床洗漱,戴上黑色棒球帽,并特意戴上红围巾。当天,他要通过云直播“领”着游客游胡同。
与此同时,十几年前就住上楼房的胡晓东也早早起床。他将作为一名普通游客跟着“刘老师”游胡同。“从小在临清长大,但是对胡同文化还真的不太了解。”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竟然有些陌生,让胡晓东觉得挺不好意思。
考棚街的牌坊、纸马巷的高门大院、锅市街的竹器铺、竹竿巷的板搭门、前关街的冀家大院、碾子巷的汪家大院……精彩生动的临清故事在刘英顺口中娓娓道来。
“临清胡同游”是刘英顺用心、用情、用力擦亮的文化品牌。从2007年至今,刘英顺每年都在节假日组织胡同游,参与胡同游的游客已达到数十万人次。他发起的临清胡同游,成为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的专题节目之一。他还参与到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记住乡愁·临清”“影像方志·临清”以及山东电视台拍摄的“古县神韵·临清”等纪录片的制作中。
身为临清市新媒体协会党支部书记的刘英顺,还结合协会工作特点,积极探索在社团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员活动的思路,在新媒体阵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21年7月,临清漳卫河遭遇洪峰汛情,刘英顺迅速组织拍摄视频短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护临清平安!》,鼓舞防汛一线人员的士气,坚定群众信心。该片发出后,迅速走红,并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全网观看量突破50万人次。他还组织协会内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总价值达1.5万余元,并及时将防汛物资送到5个防汛指挥部。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刘英顺组织新媒体平台发布防疫信息、公告600多条,阅读量超过800万人次;制作一线战“疫”短视频100多个,阅读量超过500万人次。拍摄了致敬战疫英雄短片《让我抱抱你》,学习强国平台、“灯塔—党建在线”、省委组织部“鲁祖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了转发推荐。刘英顺还组织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捐款捐物近2万元,联合爱心商家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连续4天送爱心午餐。
2015年以来,刘英顺参与筹备、拍摄、推广《临清老年味》系列、《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微电影、视频近600部,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5亿。拍摄制作的临清美食系列短视频,单部阅读量近900万人次。他自筹资金组织拍摄的100余部美食系列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陆续采用,全网播放量超过8000万。
“新时代,新媒体,新作为。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讲好临清故事,是我的责任!”刘英顺说。
编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文化底蕴深厚。如何传播聊城声音,讲好聊城故事,当好家乡代言人?
宣传家乡的方式有很多,文化元素、文化资源无疑是其中最有内涵与韵味的一种,为城市增添了厚度与魅力。许多像刘英顺一样的家乡代言人,用心、用情、用力擦亮文化品牌,将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凝结成文化符号与文化名片,向外界介绍家乡,不仅有助于外地人认识聊城、了解聊城,还能激发大家热爱家乡的情怀,凝聚起推动家乡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生活在这方热土,更多的聊城之美等待我们创造,更精彩的聊城故事期待我们讲述。让我们以昂扬向上的力量为家乡代言,积极宣传、推介聊城文化,汇聚起热爱家乡与建设家乡的强大力量,为家乡的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