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抹温暖的民生底色
——我市推动“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
■ 郝凯
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民生进步的标尺。
城,为人民的幸福,须有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它定格奋斗者的身影,镌刻奋进路上的足迹。回望过去的一年,一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为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做了很好的注脚:
山东省民政厅印发《关于2023年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情况的通报》,聊城市评估结果为优秀,我市民政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于2023年5月1日施行,成为全国第一个针对失能老年人照护立法的地市,养老立法走在全国前列;
东昌府区柳园街道联合江苏师范大学成立国内首家街道治理研究院,探索“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共建模式,蹚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聊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二期工程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2300万元(全省共两个项目),争取到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儿童类),向上争取项目实现重大突破;
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全省第一,慈善组织增长率全省第一,率先在全省实现市域党建品牌市县全覆盖;
……
这份民生答卷的背后,写满了聊城市民政局牢记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的坚定决心,涌动着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蓬勃力量。与“六个新聊城”建设同步,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行,市民政局全力以赴描绘城市幸福底色。
“加快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不断将发展成果转化为群众可及可感的幸福生活体验。”聊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景志国表示,市民政局将加快打造更多具有聊城民政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以“聚力攻坚突破年”为抓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老有所养
呵护夕阳的美好
当时光的“拼图”缓缓铺展,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生活变化,正逐步“拼”出我市老年人幸福生活新图景。
2月9日,大年三十,一大早,冠县斜店乡辛庄村幸福食堂内一派忙碌热闹景象,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挂起红灯笼,贴起福字和春联,随后清洗水果、择菜做饭,为120余位70岁以上老人的就餐做准备。
临近中午,老人们陆续从家中来到幸福食堂,一碗碗软烂可口的山药炖肉被端上桌。窗外阳光正好,屋内热气腾腾,志愿者们为老人表演快板、相声、豫剧等节目,为老人们带来了浓浓年味。
“岁数越来越大,日子却越来越有盼头了。”今年85岁的李月先是斜店乡辛庄村村民。作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提升,让李月先对“幸福”有了新的感悟。他拉着志愿者的手说:“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免费的热乎饭,感谢党的好政策,也感谢你们。食堂布置得喜庆,这顿饭吃得舒坦!”
我市是老年人口大市,全市户籍老年人数量达133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7%。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幸福安康?市民政局创新思路,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自去年5月1日《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实施后,全市24处养老机构开设了失能老年人照护中心,设置床位1146张;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613户,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1502张;新建幸福食堂167处,累计服务老年人318万人次。
幼有所依
托起明天的太阳
孤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无助的群体。在聊城,他们得到了最温暖、最友爱的关心和呵护。
2023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先后走出了两名硕士研究生。回想起去年保研成功的那天,小云依然非常激动。“难以忘怀在福利服务中心的时光。”3月6日,在这里生活了8年的小云动情地说,她是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成立以来走出的首位硕士研究生。去年从滨州医学院毕业的小艳和小云一样,也是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走出的孩子,她顺利通过了首都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的研究生复试。
聊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培养出20多名大学生,包括2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4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入党,1名大学生光荣参军,7名大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孤儿和重点困境儿童4026人,发放孤困儿童基本生活费7974.9万元。开展“护佑健康”项目,为全市3803名孤困儿童购买大病保险和意外险;全面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长效机制,实施助学工程,按照每人每学年1万元的助学标准,发放儿童助学金269万元。
深化改革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再提升
市民政局深化民政事业改革,坚决履行最基础的社会治理职责,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新体系。
2023年8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茌平区,一辆车牌号为“1314”的公交车载着7对新人开启了一段“浪漫七夕游”。眼前是家乡最美的景,身边是最爱的人,一场别开生面的“公交集体婚礼”,让7对新人体验了一把文明节俭的现代婚礼新风尚。
“婚礼虽简办,但是该有的仪式感、浪漫感一点儿都没少。”文明节俭办婚礼也让新娘范晓鑫对家庭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争做文明家风的传播者、倡导者!”范晓鑫说。
为了推动婚丧习俗改革,市民政局邀请“全国先进工作者”白云等30名榜样楷模作为结婚登记处特邀颁证员。全市举办9次集体婚礼和颁证仪式,其中“公交集体婚礼”被央视报道。市民政局持续开展殡仪馆管理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部分老旧殡仪馆改造。做好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祭扫节日服务保障工作,培训红白理事会成员14190人次,建成公益性安葬(放)设施47处。
延伸服务触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著名”行动。市民政局以阳谷县为试点,动员辖区网格员、志愿者1000多人,到村里走访调研,摸排无名路和新增商业网点,结合各村特色,量身定制路名、街名。新命名乡村道路560条,新设更新地名标志1000多处。
除了给乡村道路命名,阳谷县将采集的乡村道路、乡村旅游景点、“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等在高德、百度地图上传。以地图上标注的乡村地名为“锚点”,积极引导当地群众自主采集上传农家乐、种植养殖基地、农业合作社、快递物流点等惠农助农兴趣点,真正做到乡村地名设标无死角、助农导航无盲区,不仅方便当地的农产品“走出去”,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也能更精准地送到居民家门口。
保基本 兜底线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保基本、兜底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这是民政部门最基本的职能和职责。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27万人,其中城市低保0.25万人,农村低保8.02万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4.61亿元;特困供养对象3.27万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3.25亿元。开展临时救助5003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914.4万元;将3134户、6910人纳入低保边缘家庭。
让慈善事业更有温度。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多措并举,推动了我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培育慈善组织45家,建立社区基金50只;广泛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各级慈善组织累计接受捐赠7558万元;1319人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同比增长70.16%,全市持证社会工作者达到3199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3.86亿元,同比增长15.56%,共筹集福彩公益金1亿余元,返还市本级4269万元,为公益事业奠定了基础。
事无小大,期于利民。聊城大地上,一件件纾困解难的民生实事,办得扎实、办得有力,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再出发,聊城民政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肩负起新的使命;再出发,聊城民政要让这抹温暖的底色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