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君到聊城来,有你更精彩

——我市聚力打造青年人才发展“微生态”

■ 本报记者 邹辉

本报通讯员 黄学芬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活力源泉,也是创新引擎。

当前的聊城,正在释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烈信号,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焦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成长周期,在政策创新、平台支撑、服务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打造新时代具有聊城特色的青年人才发展“微生态”,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奏响了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动人乐章。2023年,全市引进青年人才2.9万人、博士228人,认定各类人才1074人,新增技能人才4万人,为建设“六个新聊城”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倾心引才 靶向构造聚才强磁场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我市聚焦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以一条条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引进举措,广聚天下英才,基本实现了人才政策体系全覆盖。

因材施策是我市招引人才的一大特点。针对技能人才,我市制定出台《聊城市人才支撑制造业强市“根基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至2025年,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8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超35%。针对青年群体,大力实施“青年兴聊”工程,从做强集聚平台、支持创业创新、扶持成长成才、打造乐业环境4个方面为16至35岁青年“量身定制”16条“黄金措施”,完善12项配套细则。扩大青年人才支持范围,出台“人才新政35条”系列配套政策,扶持范围从“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扩宽至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出台《聊城市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新增全职博士后每月5000元基本生活补贴。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我市创新引才载体,搭建起直接引才加柔性引才的“平台驱动”模式。依托大中城市聊城商会、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哈尔滨、西安、兰州、重庆、郑州5个中心城市建设青年联络站,依托驻外招商办事处设立5家青年工作站,每年给予最高20万元经费扶持,真正搭建起青年了解聊城、选择聊城、乐业聊城的沟通桥梁。全面发挥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3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才优势,新引进博士后56名,在站博士后达到143名。连续7年举办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2023年邀请7位院士领衔的54位专家来聊开展签约合作项目57个。深入实施“海归英才汇聚计划”,举办“青聊有约 留在聊城”线上引才活动,走进10余个国家的20余所海外高校,共引进留学人才126人。

精心育才 锻造人才成长活力源

如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聊城的答案是:搭平台、建阵地,全方位培育人才,让各类人才有获得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当前,聊城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让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竞相涌流。

去年,我市申报的山东阿胶产业现代化发展专家服务基地,被人社部确定为第九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这是我市首个获批的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更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建设是“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重要内容,旨在创新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帮助基层集聚创新资源、培养急需人才。作为阿胶产业的龙头企业,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产业发展优势,围绕中药技术研究与创新、保健食品和阿胶类快消品开发、毛驴养殖繁育等领域需求,联合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促进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持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鲁西化工集团被评为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建设单位,聊城市技师学院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第二批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单位和全省唯一职业训练院试点。2023年,我市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备案企业总数达到535家,位居全省前列。同时,我市积极探索“以赛为媒”招才引智新模式,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去年以来,全市承办国家级、省级赛事7项,18人在国家级大赛上获奖、150余人在省级大赛上获奖。

厚植人才沃土,激活一池春水。今年,我市将发挥“聊城市青年联络站”、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作用,搭建政校企合作服务平台。

积极探索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行动,发布聊城市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令。开展“基层局长话人才”“人才政策进企业”“博士后风采展”“博士后岗位招募令”等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浓厚引才氛围。

暖心留才 优化人才服务生态圈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究竟体现在哪里?环境打动人才,服务温暖人才,或许是最佳答案。身为“两河明珠”城市的聊城坚持比真金更比真心,不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揽人才,更致力于以精益求精的服务留住人才,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我市聚焦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全面构建“城市+青年”共同发展生态,推动青年和城市“双向奔赴”。2023年,我市围绕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91万人次。强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成立聊城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800余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链条服务,全年组织认定人才1074人,为5名高层次人才发放租房补贴5.6万元,为21名高层次人才发放聊城市人才服务金卡,累计发放284张。依托省级专家服务基地组织开展专家服务活动307场,邀请专家765人,帮助基层解决技术难题428个,培训基层人才40256人。顺利组织各类人事考试24项,服务应试人员约8.6万人次,合作共建100个标准化考场,基本实现专业技术资格类考试标准化考场全覆盖。重塑服务流程,推进“一件事”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机关事业单位5大系统的数据、业务联通,全面提升服务质效。

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我市将继续做好“一站式”服务平台工作,积极申报“山东惠才卡”,发放“聊城市人才服务金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通畅的绿色通道服务。推进“聊城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建设,完善绿色通道服务事项,擦亮“山东惠才卡”服务名片,全面推动人才认定、补贴申报等政策落实落地。做强“青年兴聊”品牌,加强正向宣传引导,充分发挥青年联络站作用,办好“走进高校”、建站回访等引才活动。

2024-04-11 ——我市聚力打造青年人才发展“微生态”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8531.html 1 君到聊城来,有你更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