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诚信之冠·幸福之县”品牌

——冠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笔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在这里不仅吃得饱、吃得好,还不用花钱呢。”4月15日中午,冠县清泉街道西谷子头村幸福食堂内一片欢声笑语。舒心的就餐环境、可口的饭菜,让老人们喜笑颜开。“26名志愿者全程服务,70岁以上老人每月两次免费午餐,实现了老人们从‘吃饱饭’到‘吃好饭’的飞跃。”冠县清泉街道西谷子头村党支部书记吴书朝介绍,自县里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来,村里按照上级部署,把村民的守信美德行为用积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并通过守信激励措施不断提升村民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守信重诺,孝老爱亲的行为得到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近年来,冠县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紧紧围绕“知信、征信、用信”精准发力,赋能社会治理,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擦亮了“诚信之冠·幸福之县”品牌。

知信而行,营造信用体系建设新生态

为建立良好的信用组织架构,冠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县直机关及县乡村三级均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机构,信用工作实现专职专责。与此同时,出台《冠县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大力营造“诚信之冠·幸福之县”社会氛围的工作方案》等6份制度文件,其中,《冠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文件汇编》包含了社会成员、社区居民、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设共性指标113项,个性指标187项,自设指标10项。各级各部门配套出台72份制度文件,信用积分工作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征信而实,跑出信用体系建设新速度

在冠县,无论是在机关、校园、企业,还是在农村、社区领域,均成立了信用议事会,立足全县信用体系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对信息采集员进行全方位培训,由浅入深进行信用知识讲解,典型案例剖析,工作问题答疑,确保采集真、录入真、审核真。

“我们打造了以‘一网三库一平台’为架构的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上联省市、下通镇村、横向连接县级各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对全县社会成员的信用状况精准画像,形成完善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冠县政协副主席、县信用中心主任李娟介绍,目前,录入信用信息5万余条,评出二星级居民26466人,三星级居民45人,四星级居民5人。

用信而诚,迈上信用体系建设新台阶

“真没想到,一年的坚持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不久前,冠县贾镇街村村民时洪娟拿到了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结大会上颁发的“大礼包”。

和时洪娟同样拿到“大礼包”的还有全县490名诚信之星。“大礼包”包括价值399元的体检卡、免费乘坐公交车等11类奖励措施,让诚信之星真实地感受到了“信用有价”。

冠县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不仅实现了信用和农村治理体系的有效融合,出台了农村居民信用积分管理办法,将村庄人居环境、文化下乡、移风易俗等各项事务进行指标量化,对党员、村民各类行为评价赋分;还建立了餐饮业市场主体信用档案1871家,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与此同时,冠县引入“信用承诺机制”,将信用元素植入调解工作,截至目前,化解矛盾纠纷300余件。出台《冠县市场主体信用修复百日攻坚行动工作方案》,已办理信用修复426条,异常名录移出2142户,以高质量信用服务,助力失信企业“重返赛道”。

为充分发挥信用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作用,冠县累计为10511个诚实守信市场主体发放线上贷款36.4亿元,节约融资成本2.6亿元,涉农贷款平均利率全市最低。冠县坚持工作导向,强化守信践诺、恪尽职守意识,年终对全县58个机关单位开展信用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促进机关信用体系建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县无信不强。冠县将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更多的省级信用试点,全力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县,持续擦亮“诚信之冠·幸福之县”品牌,为“两河明珠·信用聊城”和信用山东建设贡献更多冠县力量。

2024-04-18 ——冠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笔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8907.html 1 持续擦亮“诚信之冠·幸福之县”品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