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阳光普照每一位失能老人
——写在《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施行一周年之际
■ 本报记者 侯莎莎
本报通讯员 朱睿雯 孟宪斌
9个月前,70多岁的魏女士住进鲁西老年护养院时插着鼻饲管、气切管和尿管,意识不清,多项体征指标异常。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今年4月下旬,她能自由呼吸、自主进食了,还能在床旁自主站立行走。
对失能老人的照护是不少家庭的“痛点”。为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2022年12月8日,聊城市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是全国首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方面的专项地方性法规,其工作做法被民政部推广。一年来,市民政、医疗保障等部门以《条例》施行为契机,扎实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我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负担全面减轻,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三添一省”,扩大供给能力
《条例》为居家社区照护“添设备”,合理规划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护、短期托养、送餐助餐等服务;“添服务”,定期巡访居家照护的失能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关爱服务;“添技能”,鼓励、支持失能老年人亲属参加照护知识和技能培训;“省成本”,对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家庭居所适老化改造进行资金补助。
一年来,市医疗保障部门推进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确定4县开展居民长护试点,覆盖人口270万。加快推进护理型床位建设,新增护理型床位1225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1%。实施“慈善+救助+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惠及2万余人。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完成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615户。
覆盖城乡,提升服务质量
“我们投资270万元建设全市智慧养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智慧养老、智慧消防、智慧食安‘三网合一’,提升了养老服务智慧化监管水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景志国说。
发展智慧养老,是我市保障失能老年人权益的缩影。市民政部门还强化养老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了“耆享聊养·爱润水城”“聊养东昌府”等养老服务品牌。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评定机制,按照评定等级实行差异化奖补,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目前,聊城市特困失能老年人集中供养率由37%提高到70.8%,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失能老年人由2022年的3600人提高到2万人。
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照护服务设施网络为目标,我市通过公建公营、委托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发展照护服务机构;同时鼓励、支持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发展,补齐了“机构不能医、医院不能护”的短板。
政策激励,加强队伍建设
《条例》要求建立健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人才培养引进、岗位(职务)晋升、评价激励机制。对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机构的,给予1万至2.6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7岁的冯珂大学毕业后即在聊城康之源医养中心工作,已领取相关补贴1.9万元。5月7日,谈及自己现在的工作,冯珂直言充满了获得感。“平时工作虽然辛苦,但政府部门出台的举措让我感觉很踏实很暖心!”冯珂说。
为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能力和素质,我市每年举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2024年,市财金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派出12名护理员参加竞赛,10人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通过竞赛,员工为机构争得了荣誉,个人也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回来后工作更有劲头了,这为企业选人、留人、用人提供了助力。”公司总经理陈海燕表示。
为加强照护人员队伍建设,2023年,我市开展养老护理职业培训3200人次;实施养老护理员人人持证工程,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率达到90.2%,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