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650岁光岳楼点亮之际,寻访筑建者陈镛后人,讲述——
辛集镇洼陈村人的光岳楼记忆
■ 本报记者 苑莘
屹立于聊城水上古城中央的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是千百万聊城人共同的精神印记。今年6月,为庆祝光岳楼建成650年,展示古城的独特风貌和文化魅力,我市将举办“两河之约 光岳天下”——光岳楼名楼大典系列活动。
古籍文献记载,光岳楼由陈镛筑建。明嘉靖十二年的《山东通志》记载:“陈镛,洪武初为东昌守御指挥佥事。东昌旧土城,镛始甃以砖石,树楼橹,作潜洞、水门、暗门之类。又作光岳楼,肇建平山卫治,凡军旅备御之事多所更定。在镇十有二年,军民安乐,有古良将风。”筑建光岳楼后,陈镛赴浙江负责海防,并立下大功。之后,陈镛就消失在茫茫史料之中。
偶然的机会,记者在冠县辛集镇洼陈村了解到,该村陈氏家族存有部分陈镛相关文字资料。资料显示,该家族为陈氏家族,并对先祖筑建的光岳楼有着很深的感情。记者近日采访了该家族的陈书民。
陈书民说,按照家族的手抄家谱,他是陈镛的后人。“我家有一副中堂和一本手抄家谱,已经珍藏了几百年。”陈书民介绍了手抄家谱的一些内容。据家谱记载:洪武元年,奉洪武帝圣旨,高祖陈镛去守海防登州,败于朱元璋的张士诚、方国珍二人与日本人勾结,来沿海山东作乱。高祖陈镛身穿铠甲,率士兵与敌人作战,将日本人打败,从此,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洪武四年,陈镛奉圣旨守东昌。“聊城当时是一片废墟,贼寇作乱,民不聊生。高祖陈镛来了之后,日夜辛劳,平灭乱军,设平山卫,建城池。他还规划街巷,修桥闸,开耕田,挖水井,开荒种地,税费从宽。经过努力,乱寇没了,聊城开始欣欣向荣,人口年年增长,军队粮饷充足。”
除了手抄家谱,洼陈村还曾有村史碑。该村93岁的陈巨森曾是历史教师,他儿时的私塾老师曾亲眼目睹过村中石碑,并向他讲述过碑文内容。该碑为明万历元年立,上面刻有“大明国万历元年仲秋立”的字样,内容记载的主要是高祖陈镛和三世祖陈贵以及九世祖陈时明的经历和功绩。但石碑在抗日战争时期不知所踪。2023年,陈氏族人经商议,在村里又立起了三座石碑,分别是:陈氏始迁始祖碑、陈镛故里碑、明朝嘉靖年间进士碑。
陈氏家族对光岳楼有很深的感情。手抄家谱中记载,陈镛的叔父陈德广是工匠大师,在叔侄二人努力下,光岳楼用时两年才竣工。“作为陈镛的后人,我们对光岳楼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楼上有高祖陈镛的名字,还因为光岳楼高大巍峨、气势宏伟,是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标志性建筑。”明嘉靖二十三年,大臣许成名奉旨来东昌府堂邑县为陈氏家族九世祖陈时明撰写墓志铭时,特地为光岳楼写诗:“镛筑大厦须梁栋,雄跨东南数百州。”
“高祖陈镛的墓地直冲古楼,他的墓于2013年10月10日被认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陈书民说,后人每逢佳节之时,都会添土祭奠,“此外,族人世代守护光岳楼,其中以陈氏十三世陈怀德、十七世陈金甲最为出名。”按照族谱记载,陈怀德是康熙年间的举人,妻子傅氏是傅以渐的孙女。傅家陪嫁了古楼东北角一处院落,后称陈家大院,一家人在陈家大院生活居住,守护着光岳楼和琉璃井。陈金甲是光绪二年的武举人,经族人推荐,到聊城继续守护光岳楼及琉璃井。于是,陈金甲在米市街开了一家魁兴粮店。
陈氏家族视光岳楼为荣誉,并为其辉煌而骄傲。明清两代,聊城繁盛兴隆,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临光岳楼作诗赋词。相关史志及现存碑刻中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舒同、启功、郭沫若等许多文化名家先后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和楹联。
“我们家族都在期盼光岳楼点亮。”陈书民说,村民高度关注我市即将开展的光岳楼主题文化庆祝活动。按照工作计划,6月,我市将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和国内名楼代表深入研究光岳楼的文化内涵,弘扬光岳楼的历史传统文化。同时举行盛大的光岳楼点亮仪式,将邀请央视知名主持人和著名演员,以及百余名网络大V、新媒体网红等出席名楼大典庆祝演出活动,共同见证光岳楼璀璨绽放。届时,古城内以光岳楼为中心的四条大街将打造成主题街区,让游客享受穿越历史的新奇感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光岳楼是聊城的象征,更是高祖在聊城创立功业的体现。”陈书民说,陈氏家族将谨记先祖殚精竭虑为国为民的精神,“高祖陈镛为聊城的繁盛立下奇伟之功,我们将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为新时代聊城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