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20日电 (记者 李云平) 沙海披绿装,荒漠变绿洲。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状况实现“整体恶化得到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让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壮美。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790万亩,曾经是京津沙尘天气策源地之一。
据介绍, 当地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研发运用容器苗造林、迎风坡造林、水气种植法、甘草平移种植、无人机飞播等治沙“黑科技”,科学有效推进库布其沙漠治理。
目前,库布其沙漠已完成修复治理873.3万亩,植被覆盖度由上世纪80年代不足3%提升到53%,降水量明显增加,沙尘天气明显减少,总体趋势向好。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郝影说,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是内蒙古整体生态修复治理成果的缩影。“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共治理沙化土地近7200万亩,占全国治理面积的40%以上,约等于3个北京的国土面积,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内蒙古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据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治沙造林处处长张根喜介绍,内蒙古科学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多项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行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人工造林种草、飞播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草)等综合措施,促使沙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张根喜说,内蒙古现已规划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带动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内蒙古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探索出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防治模式,重点培育发展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沙漠景观旅游等产业,走出一条“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产业拉动、典型带动”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目前,内蒙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恢复到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实现“双减少”,重点沙化土地治理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部分地区荒漠变绿洲。
据悉,内蒙古现已将一半国土列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规划到2035年,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