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明勇:借绿增值 林下生金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崔紫荣
“这个瓜是我自己摘的,真好吃!”6月1日,一群来自聊城城区的孩子走进位于高唐县清平镇的一个哈密瓜采摘基地,在基地负责人刘明勇的带领下,体验劳动的乐趣、品尝收获的甜蜜。
高唐县一诺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清平镇,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刘明勇从2005年开始从事苗木种植,至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80余亩。
“当时,我偶然从一位泰安的朋友那里得知,种植绿化苗木收入非常可观,三分地就能收入5000多元。”对市场进行充分考察之后,刘明勇下决心从事苗木种植培养。
最初,因为身边没有从事苗木种植的人,家人和朋友并不理解,而且从事苗木种植前期投入很大,承包土地也很困难。“那个时期,庄稼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也不懂技术,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刘明勇回忆。
但刘明勇没有退缩,他多次到外地学习苗木管理经验,又争取到村里的支持,顺利承包到土地。经多方努力,他种下了第一批50余亩绿化苗木。
初次培育种植绿化苗木获得成功后,刘明勇又遇到了新问题。此前,绿化苗木的幼苗都是从泰安运过来的,当地土质呈酸性,而清平是大面积的沙质土壤,幼苗运到后成活率较低,加上不低的运输费用,成本过高。于是,他萌生了自己嫁接、育苗的想法。
说干就干!刘明勇集结了几名技术骨干,多次到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学习。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掌握了幼苗培育、嫁接、研发等技术,经他改良后的苗木存活率达到95%以上。
2009年,刘明勇成立了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涉及的领域包括彩色苗木种植、瓜果蔬菜大棚种植、大田集约化种植等。绿化苗木远销哈尔滨、天津、内蒙古等地,并将回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培养发展成为技术能手,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在他的引领下,当地589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在家门口实现致富。
近几年,苗木市场逐渐低迷。面对这一现状,刘明勇果断转型,选择“多种经营 差异化发展”策略,实现彩色苗木立体化种植。他把市场销路不好的树全部砍掉,只留下精品苗,并栽上了紫叶矮樱、西府海棠等开花乔木。
与此同时,林下土地也不再闲置。刘明勇在林下栽培了香菜、菠菜、小葱等喜阴菜,在低矮苗木地里种上水果玉米、哈密瓜等,实现了“一块土地,两份收入”。
刘明勇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与清平镇政府不谋而合。清平镇现有林地4.2万亩、森林公园15573亩,杨树速生丰产林共4.7万亩。林下经济主要有中草药、花生、红薯、菌菇、哈密瓜种植和金蝉养殖等项目,目前种植花生3500亩、地瓜4000亩、富硒大蒜63.6亩、大葱200亩,养殖金蝉674.9亩。林下生金,让更多像刘明勇一样的群众走上了致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