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能”

——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聊城路径系列述评之一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组织要振兴,必须在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上持续用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工作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障。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三农”工作部署安排和“聚力攻坚突破年”活动要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农业强市,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聊城路径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四级书记“抓乡促村”强基固本

“耿店村发展大棚种植有20多年了,以前是‘早上拉,晚上拽,一天赔上几十块’,随着100多名‘棚二代’返乡创业,现在是‘不紧不慢,一天挣三万’……”6月2日,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党委书记耿遵珠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组织者、实践者,其队伍建设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

如今,在耿遵珠的带动下,陆续有百余名80后、90后返乡创业,当起了“新农人”,打造出一座座整齐划一、构造优美的蔬菜大棚,不仅建设标准高、技术含量高、种植产量高,更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我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特别是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各级书记主动提高政治站位,率先垂范,发挥“头雁”效应,一级带着一级干,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发挥好四级书记的带头人作用,离不开严密的组织体系。我市坚持以党建一体化引领发展一盘棋,积极稳妥推进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和“村庄融合”。着力健全行政新村组织架构,选准用好村党组织书记,配齐配强班子成员,因地制宜探索推进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大力推广“耿店模式”,集中力量壮大优势产业,带动各村整体发展。加大行政新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合社组建力度,高效利用资源,增加集体收益。进一步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村级重大事项由行政新村或联建村党委统一领导并集中公开。高标准建设一批行政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以片区化“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东阿县“幸福河畔·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进黄河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农文旅乡村振兴品牌;阳谷县重点打造的“吨半粮”示范区,平均亩产高于本县当年平均亩产15%,亩增经济效益500余元;东昌府区堂邑镇“邑路繁花”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示范片区建设逐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布局由散到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发展由弱到强“四个转变”;高唐县“古镇林海·画乡鲤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着力打造“业丰、林茂、村美、人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高地;茌平区“枣乡田园”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聚力打造生产园区化、生活社区化、生态景区化的“三区”融合样板……

我市把坚持以片区化思路推进乡村振兴,作为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聊城路径、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举措,在平原特色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要认识到,片区建设不能“撒芝麻盐”、平均用力,必须把握好“点”和“面”的关系,坚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在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引领下,坚持片区化思路,成方连片地做好规划建设,统筹调度各方资源力量,向示范村、示范片区倾斜,形成示范效应。

今年,我市将继续牢固树立“片区化”打造思路,继续开展省市县示范区三级联创,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整体推进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格局,完善县(市、区)委书记领衔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向示范片区集中投放,力争全年新创建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12个以上。

“真金白银”做好强村富民文章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必须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

“作为首家试点银行,我们全力以赴,创新建立金融专员机制,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以金融力量助力乡村建设,多次配合市委组织部召开党建引领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系列会议,在攻坚行动中走在前。”建设银行聊城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赵海红告诉记者,建设银行聊城分行选派了2名副县级干部挂任冠县、高唐县委副书记,16名党员干部挂任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优选1330名村级金融专员,将金融服务有效送到农村农户,把政银协同落到实处。

2023年以来,我市瞄准乡村振兴“人才哪里找”“钱从哪里来”“集体咋增收”三大瓶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金融专员选育工程,灵活运用“政企银保担”合作模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创新打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有力推进全市乡村振兴。

市县乡分级对6627名金融专员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对其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激励比学赶超,当好金融需求的“调研员”、金融政策的“解读员”、金融服务的“推广员”。聊城市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对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涉农贷款按照贷款额度的1%给予贴息补助,对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强村贷”等涉农担保贷款按照贷款额度的0.5%给予担保贴费补助,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带动农民致富、集体增收。结合“吨半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我市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托管,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居间服务作用,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23年,全市土地规模种植新增31万余亩,集体增收7100余万元。我市还推动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双百工程”,倒排确定100个左右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共富村”,筛选确定100个左右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领航村”,市级列支资金8050万元,统筹抓好弱村提升和强村培育。

好作风照亮乡村振兴好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可感可及”作为其中的关键词,释放着民生暖意,也具有鲜明的作风指向。

党的二十大代表、“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她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三农”、扎根沃野,奔赴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每每提起杜立芝,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她作风干练,办事雷厉风行,耐心又细致,心里时刻装着村里的老百姓。”因为在杜立芝的眼里,老百姓的事无小事,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她常说:“再好的农业技术,老百姓不了解也是白搭。老百姓掌握了技术,关键时候救了庄稼的命,其实也就是救了老百姓的命。因为,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如今,在聊城,由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培养出的1000余名科技服务团队成员和700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一起,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让百姓“可感可及”,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简单“一刀切”做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决防止“穷折腾”、搞“花架子”。

近年来,东阿县以“修建一条公路、融合一片产业、串联一路风景、造福一方百姓”为理念,持续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成了以城区为中心、镇街为节点,辐射城乡、干支相连的农村公路网,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现在好了,随着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外来采摘的车辆也多了,本村往外销也畅通了,对黄起元的种植户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说起农村公路通畅带来的便利,东阿县牛角店镇黄起元村村民李存善十分感慨。

今年,我市将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同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从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抓起,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新时代新征程,我市将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能”,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以坚实而有力的组织保障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奋力把乡村振兴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图景!

2024-06-11 ——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聊城路径系列述评之一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2074.html 1 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