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传承 赓续文脉

——聊城市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开馆暨图书捐赠仪式侧记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初夏的聊城,惠风和畅,胜友如云,书韵生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6月14日,在孩子们朗朗诵读声中,聊城市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开馆暨图书捐赠仪式拉开帷幕。

千年水潆潆,文脉贯古今。聊城人文荟萃、灵动隽永,是一座黄河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共同孕育的城市,是一座有诗有远方、有梦有生活的青春之城,是一座行走在典籍古迹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海源阁更是我市的文化瑰宝。

作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藏书4000余部、22万余卷,宋元珍本逾万卷,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享誉中外,标注着聊城在山东、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古籍承载着文明,传承着文化,要让古籍“活”起来,让众多古籍资源向社会开放,让公众接触到古籍资源。

为挖掘弘扬海源阁文化,我市与山东出版集团携手,共同打造了集古籍展陈、学术交流、青少年文化教育、文旅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定承诺和责任担当,也是聊城市乃至山东省赓续齐鲁文脉、深耕文化“两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

聊城市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正式建成开放,也标志着海源阁古籍“归阁工程”行动正式启动。

“历经战乱的海源阁,所藏图书文献散失,令人痛惜。让散落在各地的海源阁古籍回家,是一代又一代聊城人的共同夙愿,也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介绍,从2023年开始,我市采取影印、复刻等多种方式,对海源阁散失古籍进行恢复。并于今年正式提出海源阁藏书“归阁工程”行动计划。

“归阁工程”行动主要包括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构建数字海源阁、实施古籍再现工程、开展古籍研究利用四个方面内容。

据了解,目前已确定2462部海源阁古籍所在地,大部分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其余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南京、天津、台北等地,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也有部分收藏,还有一部分散落在民间收藏家手中。

2023年,我市完成国家图书馆海源阁古籍《昌黎先生文集》《史记》等42卷232本的复制工作;召开海源阁藏书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成立海源阁藏书文化研究中心,举办海源阁散失古籍精品展,展出海源阁藏本、海源阁刻本、杨氏抄本等珍贵文献41种60余册。

今年,已完成对俄罗斯国家图书馆6部38卷海源阁古籍的影印复制工作,并在海源阁进行展览,“归阁工程”初见成果。

如今,这里不仅是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我市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文化“两创”聊城实践,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点,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精心推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着力打造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海源阁藏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推动聊城市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024-06-18 ——聊城市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开馆暨图书捐赠仪式侧记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2430.html 1 古籍传承 赓续文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