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专题
放大+  缩小-   默认o

答好新时代法治为民答卷

——聊城以法治力量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 马永伟 赵晓翠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聊城,法治的阳光洒遍每一个角落。

冠县城区某安置房项目,前期征收过程顺利,群众很信服,这得益于“红色首席·法治聊城”品牌背后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的不懈努力;

家住聊城城区文轩小区的居民,每天都能在小区微信群里收到“老朋友”法惠昌民智能普法机器人推送的普法小知识,有法条,有鲜活案例,真正实现了精准普法、按需普法;

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以立法小切口破解民生大问题,让失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自2021年开始,聊城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连续三年组织开展“法治为民实事”评选,发动各级各部门“登台唱戏”、各展所长,先后征集项目190余个,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领域,办好群众关心的小事情,推动法治建设大提升。

“开展‘法治为民实事’评选活动,旨在展示成效、挖掘典型、推广经验,更好地发挥法治保障作用,解决群众身边的‘头等大事’‘关键小事’。”聊城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国强表示。

科学立法

以法之名“应民所需”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

据统计,当前全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8.3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二者相差的10年,是老年人终将面临的失能与半失能的10年。为探索适老立法,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失能老年人照护立法工作,出台《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为促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此项工作位列聊城市2023年度法治为民十件实事及优秀项目名单,同时被评为山东省2023年度法治为民项目。

立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我市始终聚焦社会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推动科学民主依法立法,《聊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条例》的出台,就是立法为民的生动写照。

“打造‘聊·公文’品牌 践行法治为民初心”是聊城市2022年度法治为民十件实事之一。据介绍,“聊·公文”是市政府办公室践行立法为民、法治为民初心打造的品牌,旨在审核、制发、评估公文的全过程、各环节彰显法治力量、体现民生情怀,推动业务工作与法治建设、服务群众深度融合。

此外,我市以12345市民热线集中反映的问题为突破口,及时开展相应立法,让立法既有速度更显温度。2022年1—2月份,市民热线共受理预付式消费投诉1009件,针对这一领域的突出问题,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进行研究。随后,市市场监管局研究起草了《聊城市单用途预付式消费卡管理条例》,并通过地方立法予以规范。《条例》已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着力解决预付消费领域存在的虚假承诺、不守诚信、携款“跑路”等问题,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

严格执法

以法之力“顺民所向”

“现在的检查更有人情味了,各执法部门联合检查,对我们‘把脉问诊’也更精准,我们迎检的压力小了很多。”去年11月,在收到检查预告公示书后,茌平区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立强说。这是茌平区下大气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的亮眼成绩单。

频繁检查、多头检查,企业诟病已久。聊城市司法局从痛点入手,在全国率先开展整治“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随意处罚”攻坚行动,市县两级41个执法领域、347个执法部门同步开展,形成了“法治护航、助企扬帆”的强大合力。

此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围绕如何保障人民群众“劳有所得”,不断健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三位一体”执法维权新模式,切实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顽疾。2023年以来,共查办欠薪线索8543条,追发农民工工资1641.81万元;检查用人单位2746户次,为2126名劳动者追讨工资1532.2034万元。该做法入选聊城市2023年度法治为民十件实事。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着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逐级压实、同步摸排、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房屋产权确权颁证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整治,效果显著;市城管局聚焦“立法、普法、执法”持续发力,推动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管理提档升级,亮出了城市最美的“天际线”,也守护了群众头顶上的“安全线”……

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着力提高行政执法队伍能力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问责,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公正司法

以法之治“惠民所盼”

曹书臣是冠县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的专家。2022年6月,他受委派全程参与冠县某片区房屋征收项目的法务保障工作。该项目涉及100多户居民,群众诉求多、利益错综复杂,处理时须慎之又慎。

曹书臣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在行政决策阶段多次参与论证研判,向涉及征收的居民释法说理。同时,协调开通绿色通道,对所涉案件快速立案、快速审查,对所提起的60余件诉讼依法确认了补偿协议效力,既保障了被征迁群众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节约了司法成本与行政成本,赢得多方认可,叫响了“红色首席·法治聊城”品牌。

“红色首席·法治聊城”是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创新打造的一大民生品牌,2023年累计办理各类事项468件,相关做法得到中国法学会、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领导的批示肯定,《法治日报》《民主与法治时报》等多家媒体予以刊发推广,该做法也列入全市2023年度法治为民十件实事。

全市各级政法机关牢固树立“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理念,履职尽责、勇担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市人民法院以“小案”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小案尽执”专项行动,坚持“想尽千方百计,深入千家万户,踏遍千山万水”工作方法,让法律更有速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市人民检察院主动融入更好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创新建立“黄河保护公益‘传感’平台”,构建了集数据信息巡检、案件线索移送、可视跟进监督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公益诉讼数字检察监督新模式,开展建设工程领域支持农民工起诉专项活动,多措并举维护农民工权益,当好农民工的护薪人;202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坚持全警种、全方位、全时空、全环节,强力推动“零点行动”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打出了声势、查改了隐患、守护了平安,实现了震慑犯罪、安定民心的社会效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安全触手可及、平安就在身边。

全民普法

以法之势“从民所愿”

法治为民,普法先行。

日前,市民冯力(化名)来到东昌府区司法局韩集司法所“有事来聊·‘集’善正行”调解室,将一面锦旗送到该所所长郝国华手中。原来,冯力花费3600元买了6头小猪仔,不料买回家仅一天,猪仔全部死亡。冯力与卖家多次协商要求返还购猪款未果,遂求助韩集司法所。了解事情原委后,郝国华和调解员与村干部一道,同双方当事人多次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双方终于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市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调解工作机制,培塑打响“有事来聊”调解品牌,让调解成为群众解纷首选。2023年,全市调解案件3.9万件,同比增长近50%,市司法局打造的“‘有事来聊’ 筑起法治为民坚强堡垒”入选全市2023年度法治为民实事优秀项目。

此外,市委政法委积极构建“四个一”机制,聚力打造镇街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推动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市信访局探索“两代表一委员+信访督办+人民调解+司法确认”“1+3”多元纠纷化解模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高唐县探索出“党建引领+多元调解”的新路径;冠县创新“信用+”模式,深入挖掘金牌调解员“热心、公心、耐心、决心、真心”的工作理念,形成“信用+五心”工作法;莘县创新“1+1+1+N”调解+普法模式,采取抱团式服务,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我市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以“法润水城”为引领,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法治保障基层安定。

“今年,市委依法治市办将按照市委‘6293’工作思路,全面落实‘聚力攻坚突破年’工作要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创新开展法治为民100件实事攻坚行动,引领法治建设向‘下’发力、向‘实’用功、向‘全’突破,通过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努力为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铺好法治之轨、畅通法治之道,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杨国强说。

2024-07-01 ——聊城以法治力量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3491.html 1 答好新时代法治为民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