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洼村多了年轻人
■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本报通讯员 王晗乐
“我们两口子都在这儿上班,每月工资加起来超过1万元。”37岁的张强是度假区李海务街道河洼村村民,在本村企业聊城市鑫世通机械有限公司工作。
这家公司有60多名工人,全都来自河洼村及周边村。公司负责人安长玉,年轻时在外从事机械行业,后回村创办公司,成为年轻人回村创业就业的典型。作为一名“老机械人”,对于公司主打产品、安全生产、产品销路,安长玉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规划。目前,公司已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额3000余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在安长玉的带动下,河洼村的企业已达7家,年总产值达1.1亿元,带动周边村的二三百名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村里有产业,年轻人就有了打拼的奔头,把年轻人留下来,乡村振兴才有希望。”2017年,安长玉被父老乡亲选举为河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河洼村,坐落在古运河畔,地势较低,原来,用村里老人的话说就是,晴天“疙疙瘩瘩”,雨天“汤汤水水”。如今,修公路、挖排水沟、改造自来水管道、种树种花,面貌焕然一新,医疗保险也不用村民自己掏钱,十里八村的姑娘都愿意嫁到村子里来。
摇身一变,河洼村成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难怪村里79岁的老党员张广洲激动地说:“想想原来,再看看现在,变化真是太大了呀。村子干净了,漂亮了,百姓腰包里也有钱了,还是党的政策好啊……”
“党建强,人心聚,乡村兴。”李海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超贤说,近年来,李海务街道以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抓手,厚植产业沃土,点燃发展引擎,走好特色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走深走实,涌现出了河洼村等优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