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上工守神 疗人之心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探析之二

■曹天伟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对精神病患者来说,心灵上的抚慰,往往是更为有效的康复良药。

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调动患者自身潜力,让他们重拾信心、肯定自我,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近年来,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聊城四院)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康复理论及技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积极拓展非药物疗法,开创了传统健身治疗模式、传统游戏治疗模式、传统行为治疗模式、国学经典诵读治疗模式、中西结合心理服务模式、现代工娱治疗模式、书写治疗模式、传统佳节共度治疗模式、社会家庭治疗模式、行为艺术治疗模式,形成了独具医院特色的非药物治疗体系,让患者快乐满意地度过每一天,让他们乐享有健康、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也就有了“天人相应”的说法。所谓非药物疗法,就是彻底调动人体自身潜力,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进而达到整个心身的平衡和谐。

“精神病人往往在心灵上受到过创伤,他们更渴望得到关爱。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病人当成朋友、亲人和家人,营造爱的氛围和磁场,让他们时时处处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谈起医院探索推广非药物疗法的初衷,该院党委书记武建胤如是说。

“凡是有利于病人心身健康、功能恢复的都是康复”,多年来,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聊城四院改革发展的历程中。14年前,武建胤到聊城四院任“一把手”。在深入了解精神疾病的诊疗情况后,他敏锐地意识到,不能只依靠药物治疗来缓解患者症状,而是要从根源上探究心理、社会等因素在精神疾病中发挥的作用。那时候,心理学在国内刚刚兴起,仅在北京等大城市有心理门诊,走遍全国也没有一家心理医院可以汲取成功经验。2009年,聊城四院正式挂牌成立聊城市心理医院,要求临床工作人员学习并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举办多种心理技术培训班,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推动精神科医生用心理治疗和传统治疗两条腿走路。

既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髓,又融合西方心理治疗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让聊城四院的非药物治疗模式充满持久的生命力。

——以“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为主的传统健身治疗模式,追求心身合一。聊城四院在传统养生术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临床患者的康复需求,将有利于患者保健、康复的养生操融汇进来,以艺术为载体,精心编排了一套“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养生保健操,由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共同练习。这些项目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让患者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提高免疫力,增强康复力。

——以踢毽子、丢沙包、跳绳等娱乐项目为主的传统游戏治疗模式,唤醒患者童心。该院在病房建立“阳光活动室”,专门开设丢沙包、踢毽子、摔四角、丢手绢、翻绳、抓石子、抽陀螺、跳绳等传统游戏训练项目,开展看老物件照片、讲儿时趣事活动,让患者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唤起他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卸下心灵枷锁,重拾轻松快乐,从而激发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

——以禅修疗法、瑜伽疗法、内观疗法等项目为主的传统行为治疗模式,致力怡养心身。瑜伽和正念禅修两种疗法把呼吸与冥想融合起来,通过修身来调心,通过调心来修身,从而达到身心同修、双向促进的效果。内观疗法设置特定的程序进行“集中内省”,以达到自我精神修养、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同时,这两种疗法注重音乐对精神的作用,带领患者以听、唱、器乐演奏、即兴演奏、舞蹈等活动形式,恢复内心和谐。

——以“传统文化进病房”为主的国学经典诵读治疗模式,弘扬传统美德。该院创新开展“传统文化进病房”活动,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诵读《论语》《弟子规》等儒家国学经典,学习弘扬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善的本能,唤醒美的良知。

——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为主的中西结合心理服务模式,培树阳光心态。该院汲取优秀文化精髓,开展心理健康查体、心灵瑜伽、胎教、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灵成长小组等服务项目。同时,该院为康复期患者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探索出“院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院中住院患者心理康复治疗、院后出院患者后续心理指导”的服务模式。

——以农工疗、手工制作、垂钓疗法为主的现代工娱治疗模式,增进患者自信。该院建设康复农疗基地,让患者走出“高墙深院”,呼吸清新的空气,进行简单的劳动,收获自种自吃的绿色蔬菜,通过适量的工作、良好的环境及劳动成果的分享,缓解患者心理压力,达到心身结合的双重治疗效果。同时,该院开展音乐治疗、团体心理活动、垂钓等,实现养眼、养病、养心,让患者在阳光下重拾自信,恢复日渐丧失的社会功能。

——以书写住院感受、个人故事为主题的书写治疗模式,打开心灵之窗。该院创办院报《心语》,设置“大爱四院、画说服务、健康方舟、天使风采、星语心愿、杏林春暖、心灵驿站、最美瞬间”等栏目,面向患者征稿,请他们写下自己的故事,展示内心的真实想法,以此打造“舒解心灵的窗口、排解心声的阵地、相互交流的平台”。

——以“医患和谐”为主题的传统佳节共度治疗模式,疗愈患者心身。每年中秋节,医院都组织茶话会,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给老年患者送鲜花、蛋糕,看老电影,唱老歌曲,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给予治疗;春节,医患一起包水饺、看春晚,大年初一团拜会给患者发水果、糕点;每月给生日在当月的患者过集体生日……佳节共度,既促进了医患和谐,又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早日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轨道。

——以“家庭化病房”为主的社会家庭治疗模式,助推融入社会。该院推出“家庭化病房”治疗手段,护士和患者穿一样的T恤衫、称患者为休养员等举措,照顾到患者的敏感情绪,让他们的心身都融入集体,对医生和护士产生“家人”的信赖感;设计虚拟外出购物、工作面试、社交聚餐等场景,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待人接物方法,寻找过去健康状态下的感觉。

——以艺术行为工作组为主的行为艺术治疗模式,减少精神残疾。该院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针对患者的不同康复需求,设立了二十余种精神康复治疗项目;设置情景剧治疗组、音乐治疗组、内观治疗组、绘画治疗组等多个艺术行为工作组,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康复目标,分不同小组进行康复治疗,恢复精神病人的各种社会功能,放松患者情绪。

聊城四院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美德、精心治疗与爱心服务融入各环节、全过程,让患者康复治疗的过程成为感受尊重、重拾信心的过程,也成为他们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过程。有的患者把练习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作为每天的“必修课”,既锻炼了手、脑协调能力,又加速了康复;有的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但病情显著好转,还能领奖励金补贴家用;有的患者用画笔绘制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梦想装点得更加多姿多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说过,心理治疗是一种“爱的教育”。在这种“爱的教育”中,聊城四院人正从“心”出发、向“新”而行,用无限真情呵护着患者的精神家园,铺就他们的回家之路。

2022-02-24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探析之二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423.html 1 上工守神 疗人之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