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迹十秩 弈动水城
——7·20世界国际象棋日国际象棋文化节侧记
■ 本报记者 赵琦
智弈乾坤谋远略,黑白天地布宏篇。7月20日,是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诸多国际象棋大咖和棋手再次相约聊城,共同见证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暨7·20世界国际象棋日国际象棋文化节的启动。
两河之美,绚丽多姿;两河之约,至真至诚。启动仪式现场,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作城市专题推介,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讲述聊城古今故事。她提到,近年来,聊城借助独特的城水一体的城市格局,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成功实现了体育赛事与自然美景完美结合,体育项目与旅游线路相得益彰,体育场地与非遗集市相融共生,走出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东昌毛笔、临清贡砖、武式糖画、牛筋腰带等非遗产品亮相活动现场,让参赛者感受到聊城的文之韵。本届文化节中,聊城借力文娱旅游、体育赛事,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创新消费场景,配套举办文化沙龙、非遗展览、图片展、选手游水城、比赛进景区等特色活动,全力打造“嘉年华”式节庆场景,努力让参赛棋手感受到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
德国诗人歌德把国际象棋称作“人类智慧的试金石”,正因如此,国象教育受到了诸多青少年的青睐。“近年来,山东在国际象棋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是学校、俱乐部以及广大爱好者共同推动的结果。”启动仪式上,山东省体育局党组成员、山东省体育总会专职常务副主席李敬生表示,“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喜爱并参与到国际象棋运动中来。举办国际象棋文化节,对于推动全省国际象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广大棋手提供了一个交流技艺、展示风采的舞台,也为国际象棋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两河文化”涵养聊城独特的精神气质,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融汇不同文化特性,这也使得棋文化融入了聊城人的血脉。目前,全市国象爱好者超过30万人,近300所中小学、幼儿园开设了国象课程,每年都能承接10余场省级以上重大赛事和活动。2023年,聊城承办了国内首次残疾人国象推广活动,助力残疾人国象选手走进了亚残运会舞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人平等的体育精神。今年,聊城又成功获得2026年世界大学生智力运动会举办权,国际象棋就是赛事项目之一。
棋盘之上,闪耀着百年历史,连接着城市荣光。正如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副主席、四届女子世界冠军谢军所说:“100年的风风雨雨,100年的砥砺传承,今天我们在聊城共同见证。国际象棋已在聊城开出绚丽花朵,聊城也会为国际象棋增添别样光彩。”
“此次在聊城举办的赛事被纳入庆祝国际棋联成立100周年系列赛事活动,是对聊城国际象棋运动的认可,也标志着聊城7·20国际象棋文化节已站在世界国际象棋舞台。”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赵爱国表示,“希望聊城再接再厉,守正创新,进一步擦亮国际象棋这个城市名片、金字招牌,做全国国际象棋运动的示范市、排头兵,为全国国际象棋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