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8版:市两会特刊·茌平
放大+  缩小-   默认o

改革创新 产业升级

信发集团“公转铁”

山东领航铝业产品加工现场

华鲁制药全自动药品生产线

亲水铝箔生产现场

山东骏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机器人生产线

山东友升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 林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早春时节,走进茌平,但见产业园区内重大项目建设抢工期、赶进度,产业发展呈现动力澎湃、活力四射的喜人景象。

2021年以来,茌平区把改革创新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铝及铝精深加工、高端精细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持续“强链、建链、补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新突破,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千帆竞渡,不进则退。在鲁西大地率先崛起的征程中,茌平区奋力争当先锋队和急行军,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升级。


强化创新引领  注入澎湃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茌平区坚持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实现经济由外延投入向内涵创新增长型逐步转变。

“1月份有一笔出口美国6200只锻造铝合金轮毂的订单,这是企业今年的第三笔出口订单。目前,企业生产线已全部开启。”2月12日,山东骏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王彦鸿骄傲地说。

山东骏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茌平区信发高新材料产业园区,规划年产能200万件,是全球有色金属锻造压力最强、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轻量化锻件生产企业。该公司生产的锻造铝合金车轮,采用全球最先进的直锻冷旋复合技术,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高端锻造铝合金车轮产品通过中汽协实验、美国史密斯实验(超美国SAE标准10倍)、德国LBF双轴疲劳实验,实现汽车轻量化突破,直供世界顶级汽车厂商——戴姆勒—奔驰公司。

2021年,华鲁制药保持无菌罐装产品国内品牌影响力第一、产能规模第一、技术领先第一“三个第一”。该公司把企业利润的30%以上投入研发。近三年来,获得各类药品批件30多个,取得了生产文号13个,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德通交通器材制造公司是一家专业化汽车热交换器制造企业,先后荣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山东省机械行业十大自主创新品牌企业等称号。公司研发中心现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车用机油冷却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司实验室为“国家认可实验室”。目前公司拥有有效专利22项,已受理发明专利4项,已受理国际发明专利2项。公司出口产品约占总销售收入的35%,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市场。

茌平区立足既有产业,着眼“强链、建链、延链”,持续向产业链终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产业全面提档升级。瞄准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加速“改旧育新”步伐,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化工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五位一体”数字经济产业园发展,持续扩大创新创业主体,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等领域实现了新突破。据统计,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申报量和覆盖率均居全市第一位。


转变发展观念  深耕绿色“沃土”


“进煤不见煤,出灰不见灰,出渣不见渣。”近年来,茌平信发集团转变发展观念,持续增加环保投入。为抓好扬尘污染治理,引入9条铁路专用线,上马全自动输储煤自动装卸系统,实行大宗物料管道运输。该系统特点是储煤全封闭、输煤高效率、卸煤全自动,不仅实现煤场扬尘污染零排放,还减少了煤炭损失。

智能化火车卸煤系统引进现代化物流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配煤,采用全自动双翻翻车机卸煤,39秒即可卸完两车,最大翻车能力可达到3500—3800吨/小时,2个小时可以卸完一列火车。煤通过输送皮带直接进入锅炉燃烧,多余的煤炭还可通过皮带直接输送到相邻的干煤棚。高效、干净的卸煤现场在网络上一经传播,迅速形成“网红”现象。

信发集团还建设了全球最大的间接空冷塔,节水率达96%以上;首创国际先进的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机组污染物排放均远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茌平区工业经济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奋力实现绿色“蝶变”。工业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节能降耗,而且有利于挖掘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新活力。茌平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匹配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导向,坚持标本兼治、精准施策,突出全域治理、重点治理、科学治理和铁腕治理“四个治理”,积极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效有目共睹。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倾力打造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近年来,茌平区建成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年产2.4亿平方米脱硫石膏板、1000万立方米砌块等项目,实现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等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吃干榨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投资80亿元,利用既有设施、装置的顶面,谋划实施1750MW光伏发电项目,年可发电21亿度,减少煤炭消耗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0万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方共赢。

改善营商环境,也是转变发展理念的重中之重。

参与设立聊城市新旧动能创投基金,助力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建设;搭建“亲清云港”企业服务平台,推进“网上办、掌上办”常态化,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6.8%;创新工程建设领域施工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十事项七证齐发”服务,审批时间压减至原来的六分之一;打造企业开办“4012”新模式,即零材料提交、零成本开办、零距离服务、零见面审批、一个环节办理、20分钟办结……2021年,茌平区一系列切实有效举措的实施,让全区营商环境和市场活力有了“看得见”的变化。

如今,茌平区正力求更大限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充分发挥被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等战略叠加优势,集全区之力、全员之智,倾力打造中国信发绿色铝精深加工智慧产业园、省级绿色化工产业园和南部高铁新城三大平台载体,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良好的营商环境引来一批“金凤凰”,优质项目相继落地,投资比例持续攀升。在近两年全市“双招双引”考核中,茌平区连续获得全市一等的好成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引进行业“头雁”  厚植发展内涵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对行业领军者及其团队在茌平承担的重大科研或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项目资助或6000万元的直接股权投资支持;在茌平成功申报入选高端人才工程的,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人才、项目支持……近年来,茌平区大手笔引进行业“头雁”,大力度推动共赢,促进科研与产业“联姻”,奏响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细化政策服务,挪走人才创新创业的“绊脚石”。茌平区出台《招才引智“黄金20条”》等一揽子人才政策,集高端人才工程、本地人才计划、产业创新发展于一体,从人才引领、平台支撑、产业发展三个维度优化“供给侧”,精准对接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满足产业差异化用人需求。

强化平台支撑,建好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器”。突出抓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级众创空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50余家,建设金柱集团东湖中小企业孵化产业园等平台18处,鼓励和支持14个镇街成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园,吸引1300余名创业人才入驻投资创业。

深化产才融合,打造人才创新创业“源动力”。扎实开展“百家企业人才高地工程”,带动医药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10大产业“龙头”企业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突破“基于传感器、低功耗、大数据的骨科辅助诊疗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30项成果转化。

优化环境提升,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凝聚力”。健全完善人才引进“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聚力“魅力茌平·高铁新城”,落实好人才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住宿等服务。区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以自主创新力促产业升级,全区3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研发队伍,年研发新产品1500余个。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勇往直前的“闯将”茌平,正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对标更先进城市,进一步成为高质量发展标杆,坚定走在奋力开创富民强区新局面的康庄大道上。

2022-02-24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476.html 1 改革创新 产业升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