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海子之梦 唯美朦胧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原解读

作者看望海子的母亲

■ 刘广涛

在海子所有的诗作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先得到读者认可,最广泛地在社会各个层面的读者群中流传。与此同时,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文章也铺天盖地,争议之多,分歧之大,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并不多见。2011年,学者张厚刚对其进行了综述研究,在列举该诗多种“主旨说”之后,张厚刚指出“海子之死”对于阅读该诗的干扰问题,并提出该诗作为一个文学文本,却阴差阳错地被当成一个社会文本来解读。结合该诗研究现状,笔者发现,在对该诗的解读中存在“过度阐释”现象,其中“陌生人”“明天”“幸福”等关键词语被严重误读,以至于影响到对该诗主题思想及艺术成就的理解。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对该诗进行“还原解读”。

何谓“还原解读”?“还原解读”作为一种方法,是指搁置现存分歧与争议,回到文本阅读中的基本问题,在解决基本问题的过程中,结合文本之间的互动性,阐释文本主题意蕴并揭示其艺术特色。著名诗评家孙绍振教授认为,作为一种解读方式,“还原方法”的核心,是将文本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那么,依据“还原方法”,笔者就将众说纷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文本阅读论争,还原为以下几个最基本的问题:1.这首诗主要是写给谁的?“陌生人”是泛指还是特指?2.这首诗写于何时何地?诗人的行动为何“从明天起”?3.“幸福的闪电”和“尘世幸福”如何解释?4.该诗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是什么?为解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先分析该诗的文本结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共分三个诗段,全诗如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文本结构上看,该诗由三个诗段组成,仔细研读之后发现,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属于递进关系。第一诗段中,诗人开篇即“发愿”,从明天起要在简单的生活中获得幸福,并提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愿景;第二诗段中,诗人进一步发愿,从明天起要把自己的幸福感受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首先传递给自己的亲人;第三诗段中,诗人在对“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发愿之后,把三种具体的祝愿献给了“陌生人”。抒情主人公从自我发愿到祝愿别人,最后又回到内心愿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该诗的情感线索。

这里读者要特别注意诗人对“陌生人”的祝福:诗人把自己的幸福感传递给每一位亲人,甚至辐射到山山水水,“陌生人”虽被置于最后,却恰恰是诗人最重视的,惟其如此,对“陌生人”的祝福才最为全面而具体。三句祝福看似平常甚或俗套,但若放在整首诗歌创设的语境中,却别有一番情趣和深意。海子希望那位“陌生人”一生幸福,正如一首歌所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过得比我好……什么事都难不倒,一直到老”。中国文学史上确曾有过像海子这样善良的作家,譬如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人杜甫,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善心宏愿;写《西厢记》的剧作家王实甫则更为善良而浪漫,他索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读者需注意的是,杜甫、王实甫他们二位是对“天下”发愿的,而海子的祝愿则是针对某人——为“你”祝福,说明诗中的“陌生人”是单数而非复数。那么,海子诗中的“陌生人”当是“特指”而非“泛指”。海子善于在诗歌中隐藏情感,其情感秘密很少在开头部分透露端倪,而往往把谜底埋藏在中间或最后部分。“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这句诗,一个“也”字仿佛“我”对“你”并不在意。其实这恰恰表明,那个“陌生人”是隐藏在诗人情感深处的一个“情结”。

据海子传记介绍,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时,与该校外语系的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女生建立了恋爱关系。由于女方家庭的阻力,最后二人以分手而告终。1989年,海子最后一次见到初恋女友时,她已在深圳建立了家庭。约在1989年初,海子得知她将远离中国,前往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的消息。这个信息意味着,从此以后,浩瀚的大海又将从空间上把他们远远隔开。上述材料可以看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创作背景。“熟悉的陌生人”本出自19世纪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笔下,后来这种称呼被人们移植到爱情领域形容“分手后的恋人”,其观点认为:曾经相爱的人分手之后不能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能做敌人,因为彼此相爱过;所以,只能做最熟悉的“陌生人”。联想到诗人海子,那位他曾经最熟悉的人,却投入别人的怀抱,如今又漂洋过海离他而去,可谓“行同陌路”,于是诗歌中便出现“陌生人”之称。海子的钟情就在于,尽管如此,还是要深情地寄上自己的祝福。

该诗的写作时间为1989年1月13日,有不少论者指出这个日期距离海子的自杀日仅两个多月,由此便认定这首诗带有死亡的气息,甚至是诗谶或绝命书。这样的推断源于对海子诗歌创作情况的隔膜,就在海子弃世之前的两个多月,其诗歌创作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绝非如某些人臆想的那样,心中除了死还是死。对于一名诗人而言,其情绪往往大起大落,歌哭自认,某些偶然因素,完全有可能令一个伤心欲绝的诗人手舞足蹈或大唱欢歌。由于预设了错误的前提,该写作日期所包含的其他信息,反而被忽略或遮蔽。1月13日这个日子介于农历“小寒”和“大寒”之间,属于严寒的深冬。深冬怎么会“春暖花开”?看来“春暖花开”是海子在冬天营造的梦幻般的景色,属于诗人心中充满浪漫色彩的“唯美愿景”。如此深冬,海子在诗兴大发之时,其实也未必亲临大海挥笔写诗。1989年1月13日,这个深冬的日子,海子很有可能躲在宿舍楼里,甚或连窗户也未曾敞开。海子有一颗火热的诗心,想到大海他心潮澎湃,方寸之间遂涌起“春暖花开”的美丽画面。

1989年1月13日,恰恰在星期五,这一信息也往往被众多诗评者忽视。在西方文化中,数字13和星期五都代表坏运气,不管哪个月的13日又恰逢星期五,就叫做“黑色星期五”。海子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对自己的出生日期,也认同了西方的“星座”说(海子属“白羊座”)。写作该诗的时候,海子极有可能意识到那是个“黑色星期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劈头便说“从明天起”,且文本中三次出现“从明天起”——既然“今天”运气不佳,那么,改变命运或自我调整,自然要从“明天”开始。在解读该诗时,不少论者抓住“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句诗大做文章,简单地推论出,“今天”的海子是不幸的、悲伤的,甚至是悲观的。实际上,“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这三个诗句,应当联系起来理解。这三句诗所释放出的信号是积极向上的,对生活是充满憧憬的,对未来是满怀希望的。

“从明天起”还有一个理由,那便是海子习惯于晚上写诗。一个深夜写作的诗人,他对现有生活的调整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设想,都要从明天开始。黑夜作为一个“时间节点”,它联系着正在失去的今天和即刻到来的明天。诗人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写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明天”应是“今夜”的延续,是一个具体的日子,并非不可把握的未来,“从明天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少论者把“明天”和“今天”对立起来,对“明天”一词进行了过度阐释,其意义反被遮蔽。

和初恋情人分手之后,1987年7月海子写过一首《眺望北方》。诗人为何“眺望北方”?那是因为其初恋女友是内蒙人,“眺望北方”当是思念北方的恋人。

“想起你,我今夜跑尽这空无一人的街道,明天,明天起来后我要重新做人。”《眺望北方》中的这两句诗,说明诗人海子的夜晚是用来思念的;而明天,海子所强调的明天,则要开始行动,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人”意味着海子失恋后对自己生活方式和心态的重新调整。《眺望北方》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个文本具有“互文性”。眺望与面朝,尽管方向不同,动作所指却是海子心中的同一位恋人。当这位恋人在内蒙故土时,诗人就眺望北方;当这位恋人离开大陆前往美国后,诗人就调转方向,面朝大海——太平洋。诗人“面朝”“大海”,一方面象征着“距离”和“苦涩”;另一方面,则主要象征着“思念”,是“思念的大海”。因为“陌生人”远在大洋彼岸,所以诗人才“面朝大海”,聊寄祝福;因为“你”已形同陌路,所以诗人才返回自我,活在当下。作为建立在现实基点上的诗化愿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艺术空间极为开阔,想象力天马行空:海天之间,诗人情感如万里长风,直奔浩渺;诗歌梦幻如朵朵鲜花,盛开当前,整个世界为之温暖馨香。其意境可谓虚实相生,开阔深远;其想象可谓凌空飘逸,唯美朦胧。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然只有三个诗段,“幸福”一词却出现了四次。就内在结构而言,该诗又可分为“描述幸福”“传递幸福”和“确认幸福”三个层面。诗人首先对“幸福”进行了描述:“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接下来是传递“幸福”:“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除了亲人之外,诗人的幸福还延伸到了“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最后,幸福的光波全部聚集到“陌生人”那里。在该诗的结尾,特立独行的诗人明确了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该诗主旨与幸福密切相关,围绕幸福,海子用他独特的“诗家语”为读者描绘出诗人心中的唯美愿景。海子的幸福观简单而富有诗意,属于大雅若俗。俗,就俗在普普通通;雅,就雅在蕴含哲理——“青草黄花皆佛性,劈柴担水尽菩提”,海子要在喂马、劈柴中参悟幸福。《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有句名言:“简单地生活,深闳地思想。”海子崇拜梭罗,并以此来鞭策自己、砥砺自己。据海子的朋友孙理波回忆,他们傍晚一起散步时,瞥见副食品店门口摆摊卖菜的老农,海子说:“别以为我们荒诞的生活才是生活,你看,粮食和蔬菜,这才是生活。”孙理波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那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正来自这里。

对于幸福,海子具有某种强大而敏感的感受能力,这一点却往往被一些诗评者所忽略。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海子意识到“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夜晚醉酒,早晨醒来看见阳光的海子,曾自豪地声称:“我是一个完全幸福的人/我再也不会否认/我是一个完全的人我是一个无比幸福的人”(《日出》)。幽默诙谐的海子甚至让“幸福”与自己调侃:“幸福找到我/幸福说:瞧,这个诗人/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幸福一日——致秋天的花楸树》)。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海子用“幸福的闪电”传神地写出了对幸福的强烈感受。苏东坡有言“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张爱玲写道“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既然人生如白驹过隙,幸福岂不像闪电疾风?对“幸福的闪电”进行过度阐释,反而会造成对该诗的“误读”。当“幸福的闪电”涌动之时,海子抛开失恋的烦恼,积极将自己的幸福感传递给周围世界,他特别祝愿那位熟悉的“陌生人”,愿其在“尘世”获得幸福。这里的“尘世”即指人世间或现实世界,并非一旦使用“尘世”二字,就表明海子已站在“尘世”之外。

海子的幸福观是独特的,他追求幸福但并不回避痛苦。在《夜色》这首著名的短诗中,海子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为三次受难和三种幸福。其中的“受难”,也即痛苦。海子懂得,幸福中有痛苦,痛苦中有幸福,人生纠结于幸福和痛苦之间。是选择幸福还是选择痛苦呢?海子写道“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海子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得到幸福,他也甘愿“以痛苦为生”,足见其生活意志之坚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结束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选择,这是海子以梦为马、超越世俗的一种努力。既认同世俗,又渴望从精神层面上超越世俗,这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矛盾。如果说第一诗段“面朝大海”中的“大海”象征温暖的思念,是“思念大海”,那么结束句“面朝大海”中的“大海”,则意味着“苦涩”,是“苦涩的大海”。为了爱情和诗歌,海子甘愿“以痛苦为生”,且要让生命开出春天的花朵。对诗人海子而言,即使当下寒冷,“我”也要开花暖春;即使恋人负“我”,“我”也要祝福恋人;即使世界无情,“我”也要情暖世界。他祝愿那位“陌生人”走阳关道,而自己宁愿朝爱情和诗歌的独木桥走去。至此,读者可以看出海子的幸福观——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综上所述,这首诗作如同一篇“发愿文”,围绕幸福描绘出诗人心中的唯美愿景。诗人发愿从明天起,过一种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并把美好善良的祝福献给特定的“陌生人”;诗人积极向外界传递幸福的电波,使该诗具有情暖世界的博大气象。这首梦幻般的诗歌,抒发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憧憬,表现了诗人执着的情感和宽广的心胸,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特立独行的浪漫主义情怀。该诗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就在于提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虚实相生、唯美朦胧的诗化愿景。海子这首抒情佳作能给人以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振作和境界的提升,谈不上有何负面影响,完全可以入选各类语文教材。该诗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召唤他们参与其中的艺术再创造,因而对其理解与阐释自然就存在多种可能性,争论与分歧也就在所难免。

作者简介:刘广涛,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024-07-2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原解读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4831.html 1 海子之梦 唯美朦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