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于心
——“繁森故里石榴红 鲁青少年心连心”活动剪影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本报通讯员 戴琛
7月20日,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来自聊城三中的15名学生仔细聆听几十年前发生过的精彩故事,在不平凡的岁月中感悟“两弹一星”精神,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图片资料静静地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展示着科技工作者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这群花季少年。
为落实中央、省“三项计划”相关精神,创新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擦亮“繁森故里石榴红”工作品牌,聊城扎实开展“繁森故里石榴红 鲁青少年心连心”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活动。
7月16日—21日,聊城组织15名本地结对学生赴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结对家庭开展交流活动,通过红色主题教育、传统文化体验、入住结对家庭等方式,与青海的同学们深入开展学习交流,引导各民族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在省民族宗教委、聊城市委统战部和聊城市对口支援刚察干部管理组协调组织下,自2015年开始,聊城先后接收了9届、359人次青海学生在聊城三中学习。我市充分发挥优势,将聊城和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两地之间的学生交流作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2023年10月,在聊城三中举办了青海学生与本地学生手拉手结对仪式,并于2023年11月、2024年4月成功开展了两期青海学生进聊城学生家庭交流活动,让来自高原的学生们在聊城拥有温暖的“第二个家”。通过创新开展共照一张合影、共度一个节庆日、互写一封书信、共讲一个团结故事与共种一棵团结树等系列活动,聊城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让两地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手拉手活动中交心、交融、交出挚友。2023年10月,举办青海班学生就医“绿色通道”签约仪式,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开设青海学子就医绿色通道,对师生定期进行健康知识培训,从各方各面全力保障学子们的身心健康。
作为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与教育交流活动,“繁森故里石榴红 鲁青少年心连心”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系列活动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短期的互动体验,更在于奠定长期促进两地青少年之间心灵相通、文化相融与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石。
“聊城将继续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多元课程、主题活动以及辐射带动等多个方面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将民族团结交融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局局长辛刚英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