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比“热门”更有生命力

■ 张颖

7月29日出版的《聊城晚报》,以《为了这一天,她钻研了14年》为题,报道了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邢柱东及其团队,成功培育出“聊大红金桃”(聊城首个获得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省级审定的果树新品种)的故事,字里行间写满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对农业新品种以及对土地深沉的爱,特别能给人以启发——“热爱”远比“热门”更有生命力。

“热爱”通常指对某事物的强烈喜爱和投入,“热门”通常指吸引许多人的事物。在择业问题上,前者往往会遵从“内心的声音”,后者则很可能会“跟风”。人这一生,大部分时间会献给职业,“热爱”能让人像毛姆笔下《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那样,放下原本优渥的生活去追寻内心的理想。热爱自己的职业是一种理想的工作状态,它能让人保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毅力,也能带来持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邢柱东和她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热爱”是美丽的,它让人在漫长的职业征途上保持初心。奔赴“热爱”的过程是艰辛的,邢柱东不辞艰辛,不计眼前利益和个人得失,14年如一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试验果园里,“将长长的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所谓人生“觉悟”,其实正是通过现象看见了本心——志向所在、责任所在、担当所在。

“热爱”是书写人生最深沉的力量。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奔赴热爱”的故事:“考古女孩”钟芳蓉与敦煌的美丽故事持续更新;90后女孩李右溪选择了热爱的“冷门专业”甲骨文,成功通过互联网让“绝学”变得“爆火”;00后男孩刘屹靖成为追风摄影师,为中国气象作出了很大贡献;越剧演员陈丽君19年坚守终于一朝爆火,使越剧重回荧幕……他们出于热爱做出的选择不仅令人敬佩,也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动力,这种热爱让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光芒四射。

“热爱”,何其纯粹又何其难得,它不会纠结于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没有对失败、对困难的畏惧,而仅仅出于对一个领域、一种专业油然而生的向往,也让更多在迷茫中徘徊的年轻人看到了出路。有意思的是,今年高考志愿填报期间,“选热门还是选热爱”的词条冲上热搜,竟然超过了关于选城市还是选专业亦或是选学校的热度。足可见当今青年择业出现的喜人变化——由“生存”“价格”向“发展”“价值”升华。“考古女孩”钟芳蓉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又何尝不是因为人们从中看到了“热爱”与“兴趣”正在成为青年人的择业取向。可以断定:一个“邢柱东”式的选择被青年追随的社会必将更有生机和希望。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热爱”远比“热门”更有生命力。在这个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时代,尊重那些选择心中所爱的年轻人,护航多元选择、勤勉耕耘,才是时代活力的本源。因为热爱孕育价值感,能让生命产生快乐与意义,它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财富,值得倍加呵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热爱与职业合二为一时,职业更容易被推向极致,社会将因此更受益,而个人,也会因此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2024-08-0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5358.html 1 “热爱”比“热门”更有生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