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市财政局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 夏旭光 孙克峰
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市完成民生支出388.9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9.72%;安排专项资金6.5亿元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新旧动能转换;整合涉农资金44亿元支持乡村振兴;统筹各级资金41.9亿元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重点支持高铁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领域的211个项目,带动总投资1493亿元……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聊城来说极为关键、极不平凡。跃动的数字背后,是全市上下埋头苦干、团结拼搏的坚持,是全市财政系统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稳定向好的奋斗。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成之惟艰,不但为推动全市经济迎风破浪、行稳致远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保驾护航。在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大考中,市财政局交出了优异答卷。
“财为百姓事,政行天下公。为民服务、为民理财是财政本色。市党代会对我们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认可,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是指明方向、务实推进的‘领航灯’,也是直面挑战、整装出发的‘动员令’。”2月20日,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海波表示,做好财政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今后的五年,市财政局将以“提升财政综合实力,建设现代财政制度,争创一流、走在前列”为目标,着重做好“五篇文章”、增强“五个能力”,全力支持“兴聊十大工程”和全市重大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聊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坚强保障。
做好聚财文章 增强财政支撑能力
财力是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壮大财政实力,首先要做好生财、聚财文章。
五年来,市财政局全力支撑全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全市财政收支规模也连创新高,财政实力稳步提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6年的187.5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230.3亿元,年均递增4.2%。同时,我市收入质量不断提升,税收占比由2016年的68.5%提高到2021年的75.5%。
特别是2021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局面,各级财政部门多措并举,挖潜增收,通过采取狠抓重点财源建设、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加快土地出让进度、落实小区办证优惠政策、清缴郑济高铁等重点项目耕地占用税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财政收入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局面。
“要做好聚财文章,增强财政支撑能力,这是我市财政未来五年要书写的第一篇文章、增强的第一个能力。”任海波说,聚财有道,才能保存量扩增量,稳增长促发展,才能让财政蛋糕越来越大,才能让财政支撑能力越来越强。
市财政局将深入推进综合治税,强化税源征管,挖掘新增税收增长点,不遗余力地抓好增收聚财工作,推动财政收入实现量的提升、质的飞跃。
同时,我市还将紧紧围绕中央、省政策导向,全力做好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工作,通过强化四本预算统筹、强化专项资金整合、加强资产资源运筹,积极支持重大项目的持续发展。
做好育财文章
增强财政调控能力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出口美国、德国的订单呈‘瀑布式’下降。此外,由于美国的总装厂停产,公司正在研发的风电机壳项目被迫中止,前期投入的170多万元研发资金大部分都浪费了。这两年,多亏了市财政局给予的400万元技术改造和研发补贴等,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如今,我们解决了以往的难题危机,轻装上阵,迎接新的发展机遇。”新泺机械董事长王立林介绍,2021年,该公司实现利税2000万元,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
“财政局不是账房先生,不能只盘算着进账、出账和余款,还要胸怀大局,要有战略上的真思考,把财政工作放到新发展格局中来定位把握。”任海波说,过去五年,我市财政调控多措并举,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18年以来,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120亿元以上,培育财源逐渐壮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全力推动动能转换,构建了支持新旧动能转换“1+5”财政政策体系,成功召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基金项目推介会。2019年,我市6个项目入围全省首批引导基金项目,截至目前,共成立了11支基金,投资23个重点项目,基金总规模22.9亿元。
充分发挥政府债券拉动作用,2016年至2021年,我市总计新增政府专项债券564.52亿元,年均增长101.2%,主要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市政建设、公路交通、义务教育、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
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导基金、政府债券、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手段,吸引带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公益事业,放大财政支持效果。
高品质企业、高质量项目挺起了聊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有效夯实了财源基础。未来五年,市财政局将持续做好“育财”文章,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和制造业强市建设,加大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投入,研究兑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聚焦十大制造业产业,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调节、撬动作用,着力培植相关产业集群和相关现代化产业链条,推动政策着力点由直接投入向间接调控转变。
做好用财文章
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财政乃庶政之母,只有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才能不愧党和人民的重托。
过去五年,我市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基本养老、基本医保、城乡低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政策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民生投入连年只增不减,近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
优先保障教育,一般预算教育支出从68.55亿元增加到104.3亿元,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从2016年的2.57%增加到2021年的3.95%;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市级安排专项资金从2992.5万元增长到1.4亿元,年均增长47.06%;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累计投入130.98亿元用于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谈到2021年的工作,任海波表示,我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确保中央、省出台的政策和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9.7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安排市级专项资金6.5亿元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新旧动能转换,整合涉农资金44亿元支持乡村振兴,统筹各级资金41.9亿元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多方筹资建项目。联合发改部门争取专项债券203.1亿元,新增规模居全省前列,重点支持了高铁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领域的211个项目,带动投资1493亿元;安排资金22.6亿元,有效保障了第一实验学校、“一校三馆”、市产研院、河流防洪治理和桥梁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
扫描聊城财政的民生账单,“钱袋子”里的民生情怀逐一显现。
任海波说,未来五年,我市将始终坚持“民生财政”本色,持续做好“用财”文章,增强民生保障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规范预算支出管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财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突出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相匹配,在发展中稳步增进民生福祉。
做好理财文章
增强财政治理能力
理财既要讲学问,更要讲统筹。面对收支矛盾,要坚持上下一盘棋,协调联动,调度有力,集中财力和资源办大事要事。坚持理财有效,重改革,强监管,管理水平才能越来越高。
为增加我市可支配财力、缓解财政收支压力,财政部门通过联动机制,提高财政统筹能力,主动服务全市重点工作。近年来,市财政局把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推动财政工作的第一动力,促进了财政事业不断发展。过去五年,我市财税改革深入推进,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初步建立。预算管理更加规范,以“两放权、两统筹、两转变、两规范”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改革全面实施,“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我市建立了均衡性转移支付调剂制度,相继推出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案,财政体制更加优化。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顺利实施,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零收费”,税费制度更加完善。
任海波说,2021年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守住底线,统筹财政事业发展和安全。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全年会议费、差旅费、接待费等比上年压减了30%以上,业务类项目总体规模比上年再压减5%。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严格预算执行监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坚决避免“三保”风险事件发生。
未来五年,我市将做好“理财”文章,增强财政治理能力。聚焦财政管理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加快建立现代财政管理制度。树立“既要做精明的会计师,更要做开明的经济师”理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实现财政效益最大化。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快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
做好强财文章
增强长远发展能力
“只有站得高、格局大,才能谋得远、做得实。要做到这一点,政治建设是第一要务。”任海波说,财政部门必须要有胸怀一座城的担当,要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和助手。
过去五年,市财政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更加完善。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运用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专题辅导、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引导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面加强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建立日常监督机制。
特别是2021年,市财政局紧盯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切实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顺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国有土地资源与资金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了财政大数据建设水平,这一做法成功入选全市改革创新案例。
——进一步完善了市以下收入划分和均衡性转移支付机制,新推动出台了5个领域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不断提高县级财力均衡度。
——成功申报省全成本绩效管理试点市,完成了城市管理维护领域成本绩效分析试点,实现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完成了全市71家政府采购执业代理机构评价,有效规范了代理机构执业行为,净化了采购市场环境。
——建立了企业研发投入递增奖励机制,着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我们坚持学深一步、悟深一层,大事面前有格局,实事面前有温度,难事面前有办法,新事面前有思路,走出了一条财政高质量发展之路。”任海波说,未来五年,我市将继续做好“强财”文章,增强长远发展能力。加强财政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强化“财”自觉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提升专业能力和法治素养,打造一支站位高、格局大、视野宽、做事实、立身正的财政干部队伍,为财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进入新时代,迈入新征程,站在新起点,市财政局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精神,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展现新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贡献强有力的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