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堂 长飘香
——冠县清泉街道探索幸福食堂长效运行机制
■ 本报记者 张颖
本报通讯员 张清强
8月1日,冠县清泉街道东三里庄村幸福食堂开餐,村里124位老人吃上了小小海鲜馆提供的免费午餐——色香味俱佳的炖鸡。
海鲜馆缘何免费给老人供餐?据东三里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炳法介绍,东三里庄村幸福食堂每周四开餐,其他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与之一墙之隔的小小海鲜馆却时常客满,甚至出现排队等座的现象。为盘活闲置资源,该村与小小海鲜馆达成协议:海鲜馆免费使用幸福食堂场地,但每月须为村内老人免费供餐1次,同时该村村民订餐享受每桌100元的优惠。此举既为幸福食堂运营节约了开支,又让村民得到了实惠。
这是清泉街道探索幸福食堂长效运行机制的措施之一。该街道目前运行的10家幸福食堂,均采用免费供餐模式。为破解幸福食堂建设、运行中的资金难题,清泉街道将幸福食堂与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新时代文明实践、美德信用体系建设等相融合,在开源节流、提质增效上持续发力,确保幸福食堂“长久飘香”。
和东三里庄村一样,其他村在幸福食堂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也做足了开源节流文章。西街村将原民族中学停办后闲置的礼堂改造成幸福食堂。七里韩村开辟半亩“幸福菜园”,由村内公益岗人员和志愿者打理,收获的蔬菜全部供应幸福食堂……各村村干部开动脑筋,通过出租幸福食堂场地、设备等筹得资金,有效填补了幸福食堂长期运营的资金缺口。此外,该街道10家幸福食堂的厨师和服务员都是“冠爱善养”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截至目前,清泉街道“冠爱善养”志愿服务队有志愿者120人,累计服务6000余人次。
在清泉街道,幸福食堂已成为孝老爱亲的重要载体。全县首家幸福食堂落户西谷子头村后,从村里走出去的企业家陈巧英主动承诺兜底保障。不仅爱心企业、在外游子慷慨解囊,幸福食堂每次开餐时也有不少村民将蔬菜、水果等送至现场。据统计,10家幸福食堂累计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总价值21.1万元。
与此同时,清泉街道积极拓展幸福食堂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结合“文化下乡”将文艺活动安排在幸福食堂,先后义演30余场。邀请上级医疗专家团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幸福食堂义诊55次,为800多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邀请辖区理发店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店员到幸福食堂义剪,累计为上千名老人免费理发。
“办好幸福食堂,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一顿免费餐食,更是传递一份关爱,弘扬尊老爱老的风尚。”清泉街道党工委书记高秀龙表示,今后将坚持把幸福食堂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持续担当作为,凝聚多方力量,切实办好小食堂、服务大民生。
端稳老年人的这碗热乎饭
一菜一汤彰显温暖民生,一粥一饭品出幸福味道。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广大老年人的民生福祉。然而,因为资金、运营等方面问题,许多幸福食堂面临经营困难的问题。据报道,中部某省老年食堂亏损面达到61.77%;江苏某市共建成助餐点2059个,但实际运营的只有913家,其中有一半的助餐点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典型调研,结果显示,有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很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幸福食堂怎样才能办得起、办得久、办得好?近年来,聊城市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开展幸福食堂建设工作,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其中,冠县清泉街道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多方筹措资金,盘活闲置资源,创新管理模式,让幸福食堂稳稳托起农村老人的幸福“食”光。
因地制宜“办得起”。要让幸福食堂“长久飘香”,仅靠政府投资、政策牵引远远不够,关键在于统筹多方资源,多模式推进助餐可持续运营。在项目安排上要注重实效,不能搞一哄而上、突飞猛进,前期的科学规划、合理的市场运营、有效的资源整合、事后的监管验收,这些环节缺一不可,还需寻求突破点,扩充经营范围,“多条腿”走路。
因势利导“办得久”。推动实现幸福食堂服务持续发展,还要因势利导鼓励多元筹资,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鼓励老人助人、自助,开展种菜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鼓励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捐款捐物,发展助餐志愿服务队伍,降低助餐服务成本,真正将社区食堂做成一池“活水”。
因需赋能“办得好”。幸福食堂“搭台”,文艺演出、健康体检等系列化服务“唱戏”,让老人吃好的同时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从“一顿热饭”暖身,进而推动文化、健康、金融、法治等“大服务”暖心,积极探索幸福食堂推动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一箪食一瓢饮,幸福食堂的“小饭碗”折射的是社区管理的“大民生”,考验着各方的管理智慧。期待越来越多的幸福食堂覆盖城乡,让更多老年人吃上营养可口的爱心饭菜,吃出乡村振兴的“幸福味道”,吃出新时代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