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开锁匠” 化解“千千结”
——记人民调解员付茂生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刘菲 刁立杰
“群众心结犹如锁,如不解开常纠结。久拖不决易激化,影响稳定与和谐。当好群众‘开锁匠’,化解群众‘千千结’……”。
8月12日,东阿县铜城街道艾山新村九顶艾矛调工作室里很是热闹。70岁的聊城市二级人民调解员、铜城街道金牌调解员付茂生为大家朗诵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打油诗——《当好群众心结“开锁匠”》,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付茂生家住黄河畔,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自幼深受黄河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虽退休多年,但他现在依然像上紧发条的时钟,全身心扑到矛盾纠纷调解上,甘做群众心结的“开锁匠”。
付茂生说,那些别人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在当事人眼中却是“天大的事”。比如土地边界、邻里关系等,涉及的大多数是“家长里短”,看似微不足道,但往往牵涉家庭、道德等多方面因素,妥善处理与否,不仅关系群众的日常生活,还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耿集村李某与张某的土地相邻,中间只隔一个田埂,由于年代久远,作为界线标志的田埂早已模糊。张某认为自家土地被侵占,为言之有据,便事先对自己现种土地进行了丈量,发现少了0.6亩,于是让李某退还多占土地,并赔偿经济损失。谁知,李某对此非但矢口否认,言语中还带着讥讽。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使矛盾不断加深。
知情后,付茂生一是找村干部和了解情况的群众进行座谈,二是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各自诉求,三是组织人员到现场实际察看和丈量。通过付茂生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讲情理、讲法理,李某终于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主动向张某表示了歉意,并拿出3000元现金补偿张某的经济损失。此时的张某火气消了,对李某的过错表示谅解,并放弃向李某索要补偿的要求,遂将现金如数退给李某。李某握着付茂生的手表示感谢的同时,激动地说:“乡里乡亲闹成这样都是我的不好,感谢您帮俺解开了疙瘩,修复了关系。”一起闹得沸沸扬扬的纠纷就这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调解是做人的工作,关键是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找准锁住心结的那把钥匙。”付茂生不拒“小”,不畏“繁”,以细心、耐心和真诚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了一场又一场纠纷。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有的纠纷不能就事论事,得透过表面现象看到矛盾本质,找出背后深层次原因才行。特别是要用群众能接受的方法,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付茂生感慨地说。
刘某良与刘某刚是同一村的村民。2016年刘某刚将村西北的土地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租给刘某良,为期8年,双方签订了书面合同,刘某良以现金的方式一次性交清了8年的土地租金。当时双方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其条款内容极不完善,尤其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没有按法律规定进行明确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便产生了纠纷。比如刘某刚要求增加土地租金,每亩每年增加400元,否则便收回自己的土地。但刘某良却拿合同说事,既不同意增加租金,又不退还土地。双方分歧严重,积怨日益加深。
知情后,付茂生秉持“实质化解矛盾纠纷”的理念,分别听取了双方各自的诉求,并对双方签订的合同以法律为依据进行了分析研判,明确了合同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准矛盾症结。通过多次耐心释法析理,最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一次又一次成功的调解,一年又一年默默坚持,让付茂生渐渐“火”了起来,提到付茂生,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称他是“法律明白人”“调解专家”,上门求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铜城街道专门成立了“老付调解室”,付茂生也在聊城市调解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作典型发言,被东阿县司法局推荐参与“聊城市十大法治人物”评选。
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年,除了调解纠纷、接受咨询外,法治宣传也是付茂生的主业。他定期整理归纳处理过的典型案例,每到重大时间节点以及受到邀请时,便到村里开设法治讲座,用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进行讲解,当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员”。近几年来、他还根据调解工作实际,编写出言简意明、易于记忆的顺口溜发表在媒体,如《新时代矛盾调解歌》《东阿县“3+N”模式礼赞》《学用法典正言行》《对标学用调解法》《人民调解员》《大家都来学宪法》《当好群众开锁匠》等,他就像一只不停结网的蜘蛛,联系节点,延伸触角、让普法这张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有效提高了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增强了做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虽然我今年已经70岁了,但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就会继续把调解工作干下去。”说到这,付茂生眼中闪烁着光芒,言语十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