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小变大” 有了“总管家”
——安乐镇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受近期高温天气影响,不少玉米出现花粒现象。”9月1日,记者到阳谷县安乐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采访,刚进门,就迎面碰上准备下地查看玉米病情的刘贵学。
今年初投入使用的安乐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位于辛庄村西500米处,占地32亩,粮食仓储、农机存放、农资材料管理、粮食晾晒……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该中心负责人刘贵学,也是该镇6个村、8000多亩土地的“总管家”。
刘贵学介绍,该中心投资1330万元,分两期进行建设,目前引进农业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各一家,下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可以提供金融赋能业务办理、农技人才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训等,主要服务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耕、种、管、收、售”,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促进了群众集体增收、农业产业增效。
金融赋能促流转,科技赋能促增产,人才赋能促增收。从刘贵学提供的一些表格上,记者看到,该中心累计促成涉农贷款536笔、1.34亿元,其中申请“粮食规模种植贷”942.8万元,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全镇村集体增收450余万元。为杜绝资金挪用风险,该中心引进金融监管系统,实现土地流转和合作社账目“底数清”、农业生产“用钱不见钱”。
刘贵学表示,该中心有效整合本地先进农业机械74台、专业种植能手37人,实施农业生产全环节“六统一”托管服务,累计服务面积33万余亩。该中心还与登海种业、福田雷沃重工、丰乐农化、鲁西化工、鲁研种业等农企合作搭建共富合伙平台,引进省农科院博士3名、硕士7名,“组团式”服务发展小麦、玉米、肉鸡、肉牛、蔬菜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农业专家进田入棚180余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14次,近千人参加。
“我们村1100多亩地完成流转,按照高标准农田进行建设,通过土地托管,平均亩产提高了10%,年收入每亩增加500元。”安乐镇于营村党支部书记武目林介绍的情况,得到刘贵学的印证。“服务中心运用了‘鲁担智慧服务平台’,不但粮食增收了10%,还实现种植成本下降12%,一年可节省农资成本28万元。”
安乐镇袁楼村依托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1227亩,也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土地,走出了村庄无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困境。阳谷县“吨半粮”示范区试点项目在这里落地,年可增收50万元,使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和流转分红。“我们通过政府提供的平台,跟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农户等建立了密切联系,资源整合、优势结合,共同打造安乐镇‘农业航母’。”刘贵学说。
为进一步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自营流转土地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安乐镇全面启动了“小田变大田”工作,引导农户在自愿互信的基础上,采取互换经营权的方式推动“多块田”向“一块田”转变,同时合理规划“沟渠路垄”,通过“减垄增地”等措施增加有效种植面积5%—7%,实现“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同时,该镇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优势,明确“党政班子成员领办创办200亩示范方促村集体增收10万元”目标,截至目前,23个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自营流转土地8849.36亩。借助党建引领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有利契机,该镇共申请鲁担惠农贷、强村贷等942.8万元,打造了“吨半粮”示范方1.1万亩。“安乐镇整合资金建设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心,通过生产全托管‘智慧管家’,实现自营土地亩均年增产100公斤、村集体年增收500元,有效破解了土地‘谁来种’‘如何种’‘如何种好’的难题。”安乐镇党委书记王太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