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笔写青春之歌
——聊城作家张小泱谈参加全国青创会体会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9月9日,刚从北京参加完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聊城本土作家、自由撰稿人张小泱已经投入新的创作中。9月初,全国第九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北京召开,19位山东作家参加了此次会议,我市青年作家张小泱作为其中一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73名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工作者代表深入交流研讨、共话文学的使命与未来。这是我市作家首次参加全国青创会。
与373名青年共赴一场“青春风暴”
有“小作代会”之称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是展示中国当代青年文学成就的重要窗口,于1956年首次召开。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以“青年作家”的身份参加今年的青创会,张小泱觉得,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与责任,也意味着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373名青年作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以青春和文学的名义,齐聚北京,共同讨论文学与人生。十场平行论坛聚焦十个不同主题,探讨新的文化使命、城乡融合与青年创作、文学的多形态转化、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青年作家作品的融媒体传播等热点话题,“就像是一场热烈的‘青春风暴’”,张小泱说。
在青创会的开幕式上,作家王蒙、莫言在寄语中分享了自己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心得与体会。王蒙表示,作为首次青创会的与会者,希望青年作家们能够跑文学的马拉松,奔向更大的世界和更大的可能;莫言坦言,自己受到前辈作家王蒙的鼓舞,要努力追随,忘掉自己的年龄,保持创作的热情。“这让我想起了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张小泱说,“这些文学大家一直保持着创作热情和人文关怀,青年作家确实要更加努力,保持对万事万物热情,以青春之笔写青春之歌。”
文学创作是一份“甘之若饴的事业”
出生于1988年的张小泱,原名张庆利,山东冠县人,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艺术系。学习艺术专业的他并没有成为一名设计师,而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编剧,对于如此大的跨度转型,他说是因为“热爱”。因为热爱文学,大学毕业两年后,他辞去了设计师的工作,专心写作,在张小泱看来,文学对他来说,不仅是让他安身立命的工作,还是他热爱着的事业。有人说,写作很枯燥,需要耐心和坚持,但热爱文字的张小泱却觉得,从事文学创作是件很快乐的事,他甘之若饴。
自2013年正式开始创作以来,张小泱已出版长篇小说《三家分晋:战国的前夜》《仓颉》(与周瑄璞合著)《春庄告急》,长篇历史散文《神奇的北魏》《齐桓争霸》,长篇报告文学《就业季》等作品。也曾担任电视剧《袁崇焕》联合编剧;将原创作品《三家分晋:战国的前夜》改编为电视剧本《乱世歌》。张小泱的写作多以中国历史为内容,擅长对历史进行虚构推演,把历史人物还原为真实的人,让枯燥的历史故事更有趣、引人入胜。
从《三家分晋:战国的前夜》《神奇的北魏》到《齐桓争霸》《仓颉》,张小泱坦言,或许是因为对文史的偏爱,历史类作品是他的“舒适区”。在他涉足影视行业时,也自然而然地将笔停在了古装历史剧这个圈子,担任了电视剧《袁崇焕》联合编剧。但张小泱不想给自己设限,囿于一个圈子,便将目光对准大学生就业和择业这一敏感话题,创作了《就业季》,用文字记录这个群体的激情、焦虑、徘徊和求索,他说:“这篇作品里有我的影子,也有我身边人的痕迹。”2019年,张小泱的长篇报告文学《就业季》获得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
文学薪火相传,创作生生不息。张小泱正在创作的新作品是一篇儿童文学,他坦言,像很多人一样,他也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就去阅读吧。”在张小泱看来,书书成阶,步步登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真的不是一句空话。阅读渐久,你就会发现,读书会让人的心灵逐渐丰盈,让人变得有创造力,给你前行的力量,为你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伟大的时代指引我不停向前”
火热的时代为文学提供了广阔舞台,聊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聊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2022年,在聊城市文联的支持下,张小泱的长篇小说《春庄告急》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他继长篇报告文学《就业季》后推出的又一长篇力作。聊城文艺界为精品生产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2023年11月,张炜工作室公布了第三批10名学员录取名单,张小泱入选,这是聊城作家首次入选。张炜工作室是山东省作家协会实施的“文学名家带动工程”,主要培养对象为35周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由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张炜通过名师带徒、指导文本创作、组织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对学员进行全方位文学创作培养。
青年作家是聊城文学发展的未来。近年来,市文联把青年作家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从创作扶持到签约文艺创作员制度,从创作采风活动到系列文学培训等,都使张小泱受益匪浅。
“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扶持机制实施的这几年,也是我创作成绩比较突出的几年。”张小泱坦言。压担子、架梯子,创作者感受到压力和责任的同时,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更感受到了被关怀的温暖,增强了奋进的力量。“这些温暖会一直伴随我,指引着我不停向前。”张小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