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本报讯(记者 赵宏磊 通讯员 沈潜) 记者9月13日从我市环保部门了解到,过去几年,我市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全面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以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三年达到100%。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防联控。按照规划引领上率先谋划、制度建设上探索创新、部门协作上加强联动、责任落实上层层传导的目标思路,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一是高处站位。市委常委会坚持每月听取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市政府不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短板,全市上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企业共治”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高点定位。以《省“十四五”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基准,配套印发《聊城市“十四五”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聊城市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明确责任方、施工量和路线图,在全面落实上级要求基础上,结合聊城工作实际,努力打造亮点特色。三是高效推进。充分发挥市环委办作用,建立“明确目标+调度督导+问效考核”督政模式和“发现问题+督办落实+建章立制”督企模式,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等重点工作加密督导,综合运用通报、曝光、约谈、问责等手段,确保按时限完成。
坚持突出重点,靶向精准发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一是强化源头治污。刚性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综合考虑土壤等环境质量状况和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严格项目准入。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有毒有害物质报告制度、隐患排查制度、自行监测制度、地下储罐备案制度、防范拆除活动污染等6项制度26个方面开展风险防范能力综合评估,梳理问题610个,形成“一企一策”整改方案并督促整改到位。二是强化整治提升。将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企业,以及因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需要改造扩建、做大做强的企业统筹考虑,逐步搬迁进入工业园区或工业聚集区。结合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情况,对风险隐患较大的企业,积极申请上级资金,通过实施管道化、密闭化改造,重点区域防腐防渗改造,以及物料、污水管线架空建设和改造,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强化准入管理。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要求纳入土地供应日常管理,严把用地准入关口。印发实施《聊城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工作细则》,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要求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活动,特别是对“6+1”行业地块,严格进行调查报告质控和评审,2023年以来,178个用途变更地块开展调查并通过评审,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符合要求。以企业用地调查中关闭企业和注销、撤销排污许可的企业清单为基数,排查确定19个优先监管地块,通过现场巡查、地块调查等方式,严防土壤风险。2023年优先监管地块管控率达到42%,优于省定任务7个百分点。
注重固本强基,深化环境监管。从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现代化水平。一是落实排污许可管理。将土壤重点单位有毒有害物质年度报告、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等法定义务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监督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深入开展土壤隐患排查及“回头看”,排查企业37家,发现并解决问题233个,有效防止由于管道老化、跑冒滴漏等情况引起的土壤污染。二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县级监测能力建设,7个县级环境监控中心全部通过CMA资质认定。扎实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动莘县化工园区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详查并获得中央资金534万元。在全省率先发布危险废物管理条例《聊城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强化部门联动,开展联合检查12次,检查企业39家。2022年以来,全市共查处涉土违法行为76起,处罚金额497万元。三是持续打好人民战争。健全有奖举报激励机制,拓展信访举报渠道。深化宣传,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普法活动,营造保护土壤、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