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
——聊城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打造全方位高效“生命链”
■ 本报通讯员 张春慧 蔡艳伟
急救“站点”前移,救治半径再缩短;卒中识别“吹哨人”,首次抢救在现场……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第一道关口,聊城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在打造全方位高效“生命链”过程中,模式再创新,服务再升级,跑出了多元融合加速度,实现了“呼叫即救治”“上车即入院”的飞跃式升级。
更快速
急救“站点”下沉前移
一组数字见证了“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一线:今年1至7月,全市共受理急救电话256999次,派出救护车70411车次,救治患者59484人。
为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院前急救体系,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推动优质急诊急救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急救“站点”前移,救治半径缩短,实现了城市地区急救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急救半径不超过20公里的工作目标。
以东昌府区梁水镇为例,这里距离聊城市区20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以往该镇出现伤员施救和病患急症需求时,救护车到达的平均时间在40分钟以上。如今,急救“站点”迁移到这里,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打造了乡镇“10分钟救援圈”。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梁水镇设立了急救“站点”,每天一个急救单元,配备医生、护士、驾驶员各1人及设备齐全的医疗救护车1辆,实行24小时在线备勤。该院的5G移动救护车配备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气囊等,相当于一个“移动急诊室”。
为促进城乡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地区医疗急救网络化建设,扩大急救网络覆盖范围,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结合城乡功能布局,科学设置院前急救“站点”,在东昌府区梁水镇、临清市金郝庄等6个乡镇增设了急救“站点”,打破了以往急救人员和急救车在医院等靠的方式,提升了急救效率。
更准确
“吹哨人”“救”在身边
为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生的“网底”和“健康概念守门人”作用,有效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在全市遴选21个符合条件的乡村卫生室打造成“急救哨点”,目前已完成初步设点工作,预计10月份全部运行。
为延伸急救链条,升级基层院前急救能力,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院前急救中“吹哨人”的作用,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实施了乡村医师急救培训全覆盖行动,挑选100余名院前急救专家成立师资队伍,合理制定培训方案,对乡村医生开展以胸痛、卒中、创伤等相关疾病的识别及预防为主题的专项培训,使救治防线前移,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全面启动村级胸痛、卒中救治哨点建设,由县内胸痛、卒中救治单元牵头,对辖区内村卫生室村医进行培训、考核、宣教,县、镇、村三级联动,以达到早期识别患者、缩短患者首次医疗干预时间的目的。目前,已举办急救技能培训29场,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乡村医生。“技术培训送到村里,提高了我们的技术,直接惠及村民,这样的活动非常好。”茌平区洪官屯镇金洼村乡村医生初保兴说。
更智能
“零停顿”上车即入院
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全力打造院前急救全方位高效“生命链”,确保急救服务流程更顺畅。
以聊城市脑科医院为例,这家医院引进国产5G移动卒中单元救护车,实现了患者“上车即入院”的诊疗模式。在5G救护车上,可以快速传输患者病情实时数据,包含心电图、血压、血糖、CT等,实现院前院内信息共享,急症患者“入院”时间被大幅前移。
在构建更加高效、精准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中,中心不仅承载着生命线的重任,更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实现了“呼叫即救治”的飞跃式升级。当呼叫电话进入调度呼叫系统,准确定位患者位置,询问患者病情并及时记录反馈给所派急救站,调度员通过电话指导患者进行初步的急救操作,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中心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率99%,三分钟出车率95.6%,院前急救病历书写率达100%;从接听电话到下达派车指令平均55秒,救护车到达约定地点平均用时15分钟,急救响应时间位于全省前列。
今年8月2日7时40分左右,患者高先生在家中突发胸痛,随后出现意识丧失,家属拨打了120急救电话,调度员及时派车前往,同时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聊城市人民医院和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发挥各自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技术优势,上下转诊,各司其职,完美配合完成了一场从院前急救到院中治疗再到康复治疗的接力救治。聊城市人民医院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重任。今年以来,这家医院探索建设“5分钟急救生命链”为核心的全新急救平台,尤其是对于急性胸痛、急性脑卒中、严重创伤等要求黄金救治时间的患者,在开通24小时急救绿色通道的同时,将设备和技术向院前急救转移,使这部分患者在进入医院前完成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进入医院后直接进入手术室进行治疗,探索实施“急诊零停顿救治模式”。
2021年,在中国脑卒中大会上,脑卒中防治的“聊城模式”开始走向全国,不仅为聊城市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与赞誉,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推动了全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一组数据见证了聊城提升脑卒中的救治效率:2023年全市溶栓量达3400例次,取栓544台次,溶栓率12.3%,部分中心卫生院开始在辖区内进行静脉溶栓工作……
更担当:
“全域覆盖”急救体系建设
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不断健全社会急救体系,院前急救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急救网点布局日臻完善,急救服务辐射聊城全域595万人口,打造院前急救全域覆盖,全市共设急救站60家,其中基层急救站21家。为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更好发展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起草了《聊城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定》,由聊城市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联合印发,今年3月份正式实施。《规定》的出台推动了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发展,规范了院前医疗急救秩序,提高了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更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与此同时,公众急救自助互救体系逐步建立完善,2019年,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就在全市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AED,并每年开展AED使用培训与复训,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打造更加科学、智能的急救模式;2021年,增设志愿者服务子系统,建立全市急救志愿网,招募培训社会急救志愿者315名,同时,完成全市2453名医护人员、调度员及驾驶员岗前考核,并对驾驶员增加了心肺复苏技能考核;2022年,成功申请美国AHA心血管疾病培训中心,搭建了我市急救专业培训平台,并对5名导师资格及24名救护员完成培训;2024年,打造“‘医’路先锋‘救’在身边”惠民服务品牌,扎实开展“专业培训+志愿服务”系列行动,聚焦公众急救能力提升,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急救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发区振华商场设立“繁森药箱服务站”,开展急救知识志愿宣讲活动5场,240余名群众受训,志愿弘扬“赤诚、担当、大爱、无我”的新时代孔繁森精神;持续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在“五促五进五提升”行动基础上深化拓展“进军营、进中心”等单位场所,加强警察、军人、消防队员、公交司机、学生等特殊人群、重点行业急救技能科普培训,共开展培训41场,受众达4200余人,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急救培训体系……
为探索推进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打造与社会急救资源融会贯通的立体急救模式,多跨协同,创新高效便捷急救服务机制,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与119、122、110、高速交警支队等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快速发现、及时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四位一体”的救援救治联动机制,确保伤员得到及时、专业、有效的救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为重大突发事件处置做好信息保障,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