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出版
本报讯 (记者 赵宗锋) 9月23日,记者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获悉,作为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项目,由该院副教授胡梦飞撰写的《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一书,日前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大运河成功申遗10年来文旅融合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山东运河遗产的科学保护、活态传承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全书总计29万字,共十章内容,以大运河山东段为考察对象,从运河文旅融合的现状和问题、理念和原则、遗产转化利用、文旅产业振兴、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文旅品牌宣传和推广、管理体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全面构建山东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解决山东省在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都提出要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大运河山东段北起德州市德城区第三店,南至苏、鲁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由北至南,流经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5市18个县(市、区),全长约643公里。山东运河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调度管理,代表了中国大运河水利技术成就的杰出成就。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济宁、台儿庄,成为历史上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在运河沿线各地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深入发掘山东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索运河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实现沿线地区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