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34年,《聊城日报》始终在我身边

■ 牛贵葆

1988年,我从部队转业到莘县广播电视局(现更名为莘县融媒体中心),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从那时起,我就与《聊城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算起来,至今已有34个年头了。

我在部队服役13年,在团政治处宣传股一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所以一接触《聊城日报》,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作为一名广播电台编辑记者,除了每年向省、市电台供稿外,我还要抽出部分时间和精力,向《聊城日报》投稿。从过去的部队新闻报道转变为地方新闻报道,总有个学习适应的过程。每天上班后,报纸一送到办公室,我首先阅读的是《聊城日报》。

我将《聊城日报》刊登的新闻佳作剪辑下来,精心装订成册,做成剪报本,几十年来,已积攒了20多本厚厚的剪报本。每到采写重大新闻稿件时,我就先翻阅一遍剪报本,从立意、构思、选题等方面加以学习参考。

与《聊城日报》结缘至今,我在新闻写作道路上取得了以下几项进步:一是写作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一开始,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稿件,不是“火柴盒”,就是“豆腐块”,分量不重,后来,发展到半个版,甚至发过几乎占整个版面的专题报道稿件。二是拓宽了写作思路。最初发表的稿件以新闻消息为主,后来逐渐拓展到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和评论。尤其是在撰写评论上,我下了很大力气,多篇评论在报社编辑的“精雕细刻”下得以见报。三是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1999年6月,我出版了第一部新闻作品集《春华秋实》,全书20多万字,书中收录的大部分新闻作品都是在《聊城日报》上发表的。

从1988年至2014年退休,我先后6次被评为市级模范新闻工作者,十几次被聊城日报社评为模范通讯员,多次被莘县县委评为“全县十佳优秀通讯员”。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首先要感谢《聊城日报》!

2014年,我办了退休手续,但对《聊城日报》仍恋恋不舍,于是,我自费订阅了一份《聊城日报》。进入2022年,《聊城日报》精心改版,从版面设计到稿件编排等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作为中共聊城市委机关报,《聊城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备受广大读者欢迎,我打心眼里高兴。

《聊城日报》已伴随我度过了大半生,它将成为我一生的良师益友。

2022-03-0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818.html 1 34年,《聊城日报》始终在我身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