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党报和健康有个约会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聊城日报社和我们医院举办的‘党报进病房’活动太好了。《聊城日报》和《聊城晚报》进病房,不但让医院干部职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能够听到党的声音,还能让大家更详细地了解到全市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3月1日上午,天气渐暖,聊城日报社“党报进病房”活动来到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刚送进病房,就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欢迎。看到此种情景,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常立国高兴地说。
“践行社会责任,彰显社会效应,引领社会进步,主流媒体义不容辞。《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进病房,就是聊城日报社彰显社会责任感的表达和诠释,通过建立党报进病房、宣传到病人,党报天天读、时时学的传播新模式,让病人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尽享精神食粮,让生命的营养更全面,激发正能量;而且还能让市民更细致、深入地了解我市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谋福民生的决策部署,在党委政府和百姓间架起连心桥!”聊城日报社社长苗运周看到患者和患者家属认真读报的情景,深有感触地说。
听民意 解民忧
让党的声音响在百姓心坎上
“报纸一送进病房,我就拿过来看了。我们在医院里,除了照顾病人,没有其他什么事。闲下来的时候,不能总是看手机,不但损害颈椎和眼睛,网络里各种广告和链接也太多,还是看党报好,正能量满满。通过《聊城日报》《聊城晚报》,我们可以了解党的知识,了解全市和各县市区的工作亮点,也能了解各行业的发展。”病房B区34床患者家属刘政强从病房门后的便装式阅报袋中抽出当天的《聊城日报》,坐在病床旁认真阅读着。
作为市委机关报,《聊城日报》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担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报道聊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职责。作为聊城的“城市日志”,《聊城日报》记载了聊城发展历史的每一个足印、每一个变化,每一次阵痛、每一次飞跃。《聊城日报》的历史就是聊城发展历程的投影。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聊城日报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积极实施媒体融合、转型发展战略,奋发进取,创新报网端微屏一体化、全媒推送的新闻传播新格局,《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与掌中聊城客户端、聊城日报视频号等实现优势互补、宣传互动、借力传播、相互赋能,构建了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极大地增强了聊城日报社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聊城日报社坚持内容为王,把新闻精品作为立社之本,坚定不移地推进新闻供给侧改革,精耕新闻主业,匠心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用精品内容强化核心竞争力和强大传播力。全面革新《聊城日报》和《聊城晚报》的版式设计、版面风格和悦读形象,通过三次改版明确两张报纸的党报定位和内容分工,日报突出政治性、理论性,以要闻、时事和重大报道、典型宣传为主,晚报突出人民性、知识性,以民生、文化和教育健康、知识普及为主,使两张报纸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打造了聊报全新的纸媒框架、版式外观和视觉形象,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可。
根据广大读者和社区居民朋友的读报需求,在2022年度党报发行工作中,聊城日报社积极探索日报晚报融合发行模式,全年订阅每份《聊城日报》,赠送一份《聊城晚报》,全年还可以单独订阅《聊城晚报》,一体两翼、融合发行模式既拓展了报纸发行量、覆盖面,又为读者和订户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
作为市委机关报,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沟通党和人民的联系是办报的重要职责。今年,聊城日报社结合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成立了群工部,完善了2921234党报民生热线来访接待处置机制,聚力打造“公众参与、媒体监督、干群互动、呼应民生”的政务民生服务平台,收集民意、倾听民声、了解民情、解决民忧,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党媒成为社情民意的“传声筒”,让党媒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兴文化 展形象
丰富精神生活助力身心健康
“院党委和聊城日报社共同开展的‘党报进病房’活动,把党报党刊与医疗服务、方便患者紧密结合,形成了党报进病房、服务患者零距离的良好氛围,使患者在住院治疗的时候还能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聊城日报》和《聊城晚报》进病房,弘扬了社会正气、丰富了精神生活、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也给医院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正在给患者读报的护士、院护理第二团支部书记赵丽深有感触地说。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是市三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之一。近年来,市三院十分重视加强医患沟通,实行住院前、住院中、出院后的多次沟通,诚恳征求患方的意见建议,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帮助医院补齐短板、改进工作。采用科室“工休座谈会”、医院“医患沟通座谈会”、回访中心“电话随访”以及每半年在政府“政风行风热线”上向全社会进行一次公开沟通等方式,发现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
医德医风建设,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市三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推动全院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积极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在全行业、全社会传播正能量,为文明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蓄力量。“真不记得自己拒收多少次患者的红包了,实在拒不掉的,我就把钱充到患者的住院账户中,抵医药费。”在市三院,不少医生都有多次拒收红包的经历。这正是该院将医风建设融入到每位干部职工血液骨髓中的体现。
医德医风的改进,带来的是更有温度的人文服务。在除夕夜,医护人员免费为住院病人和陪床家属送水饺,在病房里贴春联、剪窗花、悬挂平安结,让患者感受不一样的守护与幸福。医护人员为过生日的患者送去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没有任何障碍,如同好友一般畅所欲言等情景比比皆是。
“一直以来,市三院党委以党建引领发展,以文化铸魂育人,感召党员和全院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的高度融合、相互促进。这次聊城日报社和医院共同开展的‘党报进病房’活动,更丰富了我们的党建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好地推动了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和力量,能够更好地推进医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医院‘软实力’。”市三院安全总监席凤英告诉记者。
举旗帜 聚民心
凝聚奋进力量打造美好生活
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
只有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田间地头,让党的主张和意志直通群众,转化为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让人民齐心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拼搏奋斗、一往无前。
“今天,党报仍然是各级党政部门重要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仍然是解析热点、澄清谬误、引领舆论的重要阵地。《聊城日报》是我市政策声音的传播者,也是民生民情的代言人。对广大受众而言,读报是了解国事家事天下事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观察力、辨别力、判断力的基本修为,是体察民情民生民意的一扇窗口。”常立国深有感触地说。
2022年,聊城日报社将锚定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努力建设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继续以纸媒+全媒体的形式,上连“天线”、下接“地气”,策划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锐度的新闻,充分报道群众的意见、愿望、要求和呼声,努力创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用平实务实的基调、温暖热烈的色彩,凝聚和振奋党员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
聊城日报社将继续开展“党报进病房”“党报进学校”“党报进社区”等活动,打造一个网上网下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的全方位、立体式、全天候、不间断的党媒为民服务平台;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提升全媒体平台建设水平,推出全息化、可视化及沉浸式、交互式新闻产品,丰富传播形态、传播样式,提升综合服务、增值服务水平,把聊城日报社建设成为服务市委市政府、服务市直和县市区、服务全市人民的“总服务台”。
党报党刊只有实现有效的发行和覆盖,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聊城日报社将拓展“党报进病房”“党报进学校”“党报进社区”等活动,扩大党报的传播覆盖面,帮助市民了解国家大事,知晓社会动态,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探索创建“党报阅读示范社区”活动和“党报阅读示范单位”评选授牌活动,让《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在市民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让心系党媒、爱读党报在市民中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每一个清晨来临,伴着窗外和煦的阳光,当我们打开墨香飘逸的报纸,世界瞬间展现在面前,那些城市发展的铿锵号角、那些五光十色的生活、那些暖心的新闻故事,那些带有温度的城市过往、那些镌刻岁月的跳动字符,如一道道暖流,照亮我们的心田、滋润着我们的健康人生。
美好的一天,当从读党报开始!
(本版照片由温新宇、田柏林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