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故道借绿生金
■ 本报记者 白文斌
眼下,正是梨树的盛果期。10月14日,在冠县德盛果蔬专业合作社,冠县清水镇刘屯村的村民正加紧将刚采收的梨打包装箱,这几年,该村的梨全部实现了出口。“我们村去年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今年收成比去年还要好。”该合作社负责人刘海德说。
刘屯村成为出口大村,是冠县这些年以林业优化生态、以果业提质增效的缩影。该村共有4500余亩土地,其中2500多亩地是沙土岗。“我们这里属于黄河故道,土都是沙土,以前一刮风,村里跟起了沙尘暴一样,啥也看不着。”冠县清水镇刘屯村村民刘泉德跟记者说起村里原来的情状,略显无奈。“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是刘屯村当时的写照。为了让沙窝村摆脱贫穷落后的情况,冠县将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植林固沙、以果兴农。“刘屯村是沙质土地,但是沙土地种出的水果非常好吃,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发展有机产品,打造品牌,擦亮了绿色安全优质的精品名片。”刘屯村党支部书记刘灵德说。
劣势变优势。在冠县黄河故道生长出来的梨色鲜、皮薄、汁多、味甜。近年来,冠县陆续开展品种改良,从源头提高水果品质,提升梨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我们村自从进行平荒治沙、栽植果树,给村庄、给村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种植户一年能卖20多万元,秋月梨甚至卖到6元一斤。老百姓有钱了,有的买了小汽车,有的准备在县城买房子,种植积极性都非常高。”刘泉德说。
除了将往日的沙荒地修复得绿树成荫,冠县还注重林果新品种的研发创新,不断推进全县林果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推广冠县酥梨方面,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果盘子”,还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2023年,冠县梨果年产量已达17万吨,产值6.113亿元,梨农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
以林果业延伸出来的梨花节、樱桃节、露营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已成为冠县文旅的亮丽名片。“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全国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这一目标,实施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三品行动,健全完善科技研发推广、质量追溯、市场营销、品牌推介四大体系,进一步把多业态的‘林果+’产业打造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冠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峰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