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引领 向新而行
——我市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张英东
科技赋能生产,科技点亮生活,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近年来,我市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全市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创新动力持续增强,为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描绘出一幅生动图景。
着力建平台,打造新引擎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山东省显示与集成电路用聚酰亚胺材料”重点实验室、省级大学科技园等高层次平台载体,组建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东阿阿胶“山东省胶类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聊城大学“山东省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时风集团“山东省大田作物智慧农业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实验室”、润林牧业“山东省主要畜禽育种重点实验室”、鲁西化工“山东省作物高效生产重点实验室”等5家实验室入围第一批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名单,聊城大学参与共建的上海“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创新平台315家,市级平台1200余家。
聊城市坚持市场逻辑、平台思维、体系布局,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一链一院”行动,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引导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力打造平台支撑创新发展、科技和产业互促双强的“聊城模式”。截至目前,全市12条产业链已组建20家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示范效应。
着力强主体,树立新标杆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我市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3家,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企业超过1200家。
我市着力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市科技局在公共安全、乡村振兴等领域立项实施96项市重点研发计划政策引导类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超过90亿元。全市328家企业获得2024年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补助。昂德生物获得省级创新药物研发奖补1039万元,单个项目奖补列全省第一位。
我市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市科技局遴选15家企业参加全省创新大赛,其中3家企业进入全国决赛。近年来,我市获批省级以上研发项目70余项,其中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31项、省中央引导资金项目3项、省竞争性平台项目3项;省自然基金项目34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2项;中色奥博特“5G用高精度压延铜箔关键技术”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
着力引人才,塑造新动能
科技创新靠人才。我市大力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下转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