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育阳光普照每个角落
——我市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综述
■ 本报记者 刘庆功
秋日的阳光洒在冠县斜店乡中学的每一个角落,琅琅书声中,孩子们脸上充满求知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在优质均衡的教育环境里,他们如同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沐浴着知识的阳光,汲取着成长的养分。
从偏远乡村到城市中心,从幼儿园到高中,从集团化办学带来的资源共享,到强镇筑基试点为乡村教育注入的活力,从办学条件的持续改善,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书写着教育公平的壮丽篇章。
过去几年,我市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聊城文轩中学教育集团、东昌中学教育集团、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铺上了基石。我市通过建立教育集团,促进师资在集团内自由流动,实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与教研、质量检测与评价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为例,两个校区统一推进工作、统一实施教育教学计划,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有效缓解了“择校热”。2023年10月13日,市区特殊教育集团的成立更是为残疾儿童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推动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强镇筑基试点,犹如一把火炬,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行之路,一个个省级、市级强镇筑基试点乡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金的支持为乡镇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省级试点乡镇获得150万元资金,市级试点乡镇也有50万元财政支持。这些资金用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让乡镇学校硬件设施焕然一新,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特色课程、乡土文化教育成果斐然。这些试点也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乡村教育整体水平提高。
办学条件的持续改善,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市每年新建改扩建不少于20所中小学校,各类专用教室和教学仪器设备一应俱全,有效解决了大校额、大班额等问题。乡村学校的食堂、厕所和寄宿条件极大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如虎添翼,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走进课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用好用足编制资源,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特殊倾斜,推动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完善交流轮岗管理和考核制度,优化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
过去几年,我市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均衡化发展,为孩子们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我市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全市各中小学配备健康副校长,实现10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鼓励各学校开发特色心理校本课程,全面加强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开通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名师的作用,通过平台开展心理健康专题直播讲座,录制系列微课程供学生及家长自主学习,初步形成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易用性资源库。
教育公平的进一步保障,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入学政策,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民办学校 “电脑派位、随机录取”。实施特殊儿童少年关爱服务计划,完善控辍保学部门联动机制。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教育均衡是公平之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均衡是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如今,我市的教育事业正朝着更加均衡、更加优质的方向迈进,以闪耀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