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医保局:“微改革”破解老年人就医保障难题
本报讯 (记者 邹辉) 医保和每一位老年人密切相关。10月22日,记者从市医保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局坚持问题导向、有解思维,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从小切口入手,实施一系列“微改革”,全力解决老年人就医保障难题,真正实现了全市老年人“老有所医、医有所保”。
改革始终是医保的“主旋律”。市医保局聚焦普通老年群体,强化多层次医疗保障,围绕老年人就医场景,实施了一批惠民便民措施。加大住院就医保障,在全省创新探索“预住院”管理模式。针对患者病情稳定、医院一床难求的情况,可先在门诊进行检查,再择期住院,门诊检查费用一并纳入住院报销。推行“床旁结算”服务,把“窗口服务”变为“病区服务”,群众在“床旁”就能实现结算报销,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实施“中医日间病房”医保支付试点,腰痛、中风病等21个中医病种患者,以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治疗,白天治疗结束后可离院回家,费用按住院报销,极大方便老年人就医。
加强门诊就诊保障,市医保局实施职工门诊统筹改革,将门诊检查检验、治疗用药等费用纳入报销,年度内在职人员最高报销4500元,退休人员最高报销5500元,退休报销比例比在职提高5个百分点。推广医保“诊间结算”,群众可直接在就诊时使用医保码“一键”结算,节省了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强化药店购药保障,加快推进“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政策,首批在药店部署210余台医保业务综合服务终端,医保结算迈入了“刷脸时代”,解决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不便等问题。强化异地就医保障,畅通备案渠道,针对老年人上网、智能手机使用不便情况,推出医保热线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深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聊惠保”等一站式异地联网结算。落实“双城”同等医保待遇,老年人就医选择更加灵活。
聚焦慢特病老年群体,强化门诊慢特病待遇保障。围绕老年人慢特病人群占比高、就医不方便等难题,加快推进门诊慢特病管理改革。完善门诊慢特病政策,居民和职工病种分别从28种、44种增加至89种、93种,将阿尔茨海默病、慢阻肺等老年易发病纳入保障,保障范围持续拓宽。优化门诊慢特病审批流程,评审权限下放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恶性肿瘤等9个病种“免审即享”,直接可获得门诊慢特病保障。实行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保障,在省内其他城市均可实现直接联网结算报销,高血压、糖尿病等5个病种实现全国联网结算,方便慢特病老年群体外出生活。
聚焦失能失智老年群体,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改革。为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矛盾,我市拓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成效,将重度失智人员(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纳入保障范围。启动居民长期护理保险,首批确定茌平区、莘县、东阿县、高唐县为先行试点,着力减轻患者家庭照护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