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农村“夜生活”
——崇文街道“新农村夜校”拓宽群众致富路
■ 本报记者 张颖
本报通讯员 柴姗姗
“如何修剪果树才能高产?如何科学防虫害?”10月21日,冠县崇文街道李芦村“新农村夜校”的课堂上灯火通明,县林业局果木经济科负责人许以太以如何科学管理果树为题,为村民们上了一堂生动实用的技术课。
这是崇文街道全面开办“新农村夜校”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崇文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新农村夜校”的工作部署,聚焦农村群众需求,通过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文化下村等方式,统筹县乡村三级资源,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让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村民在哪里夜校就办在哪里,村民需要什么专家就讲什么。自“新农村夜校”开办以来,崇文街道坚持贴近群众、问需于民的目标导向,采取“农民点餐、专家配菜”的模式,认真倾听社情民意,精心策划课题,根据各个村庄的产业发展需要,联系专家到村开班授课。同时,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和方法,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使授课内容通俗易懂、贴近实际需求,真正让“新农村夜校”融入当代村民生活,受到了广大群众欢迎。
李芦村地处黄河故道,村民有种植果树的传统。为了让“果盘子”更好地鼓起群众的“钱袋子”,崇文街道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展果树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培训,推动当地林果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农业增产增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
“新农村夜校就像一场‘及时雨’,我们有什么困惑,不用再专门跑到县里去咨询了,有啥问题可以直接跟夜校专家沟通,平时再多看视频多学习,很多问题就解决了。”村民张洪涛在与专家交流后高兴地说。目前,他正准备承包家门口的50余亩田地用于果树种植,有了夜校专家的帮助,张洪涛发展林果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新农村夜校”开办后,村民的思想解放了,增收致富的想法更多了。村民张得岗在夜校学到了新知识,萌生了扩大种植面积的想法;村民刘琴希望夜校能提供更多的实用电子商务培训,借助“互联网+”模式,拓展自家产品的销路……参加夜校培训的村民不仅了解了新政策,掌握了新技能,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盼头。
“办好‘新农村夜校’,关键在于突出一个‘新’字,把握一个‘实’字。”崇文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刘洋博介绍,今后街道还要继续深化拓展夜校的课堂内容和授课方式,突出种养技术更新、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三产融合发展等,同时与理论宣讲、政策解读、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等深入绑定,积极融入传统戏曲、红色电影、经典故事等,让夜校好看又实用,既为村民带来生产上的便利,又带来生活上的欢乐。
“新农村夜校”何以火出圈
■ 张颖
作为一种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补习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形式,夜校并非新生事物。但夜校在青年群体中重新获得关注和欢迎,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变化的反映。
办好夜校要多些差异化思维。办好夜校在课程设置和内容教学上要与时俱进,顺应学员需求,优化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增强夜校的吸引力。为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比如,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开设课程,真正让夜校成为年轻人的“能量补充站”、成年人的“少年宫”、青春版的“老年大学”。
办好夜校要避免形式主义。现在农村居民工作生活节奏相对较快、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如果夜校内容不合“胃口”,他们很可能会提前退场,甚至对此类学习培训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办好夜校不能做表面文章,否则不仅达不到培训农民、提升农民素质的效果,还可能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印象,进而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
办好夜校还要“入乡随俗”。“新农村夜校”要把广大群众作为主体,“润物细无声”地引领文明乡风,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通过“小故事”阐述“大道理”,让广大村民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同时,利用晚上时间举办,方便农民朋友参加,不耽误大家干农活和务工;夜校所学所论之事,都与群众当前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越贴近村里群众越关心,越能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
“小课堂”中蕴含着大能量。只要将夜校办到群众心坎上,满足群众所急所盼所需所想,就一定能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热情,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