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读后感

莘县莘亭白马庙小学四年级1班 彭诗雅

《青铜葵花》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葵花七岁那年随父亲来到大麦地,父亲不幸去世,葵花被哑巴青铜家领养,两人以兄妹相称,一起面对坎坷磨难。冰天雪地里,青铜耐心地给葵花做了独一无二的冰项链;为了让葵花学习,青铜捕捉萤火虫做成南瓜灯;青铜虽然不能说话,但是他用心保护着葵花。葵花为了赚钱给奶奶治病,独自一人跑到江南捡银杏;为了让哥哥被人看得起,想方设法教哑巴哥哥识字……生活虽然艰辛,但这家人却没有愁眉苦脸,乐观地对待着生活。葵花12岁那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青铜在芦苇荡的尽头,竟喊出了葵花的名字。

书中的语言并不华丽,却让人觉得温暖纯净。书中所讲的“美丽的苦难”令我难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这是作者曹文轩说的。而青铜与葵花对生活的态度,就是对苦难的风度,曹文轩所呼唤的,是整个民族对待苦难的风度。苦难也让全村人勇敢地面对蝗灾。我们惧怕苦难,逃避苦难,却不知,要想成长,就必须勇敢地面对苦难。

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书中的青铜与葵花经历过坎坎坷坷,面对过生离死别——奶奶的去世。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繁华的都市,科技发达,但我们却没有“对待苦难的风度。”当我们为达不到目标而放弃时,并未记得青铜葵花的执着;当我们畏惧困难、停滞不前时,并未记得青铜葵花对于风风雨雨的无畏。葵花对于奶奶病重的苦难,不等不靠,独自去拾银杏卖钱,积极给奶奶治病,而我们却没有葵花那种对待苦难的乐观与坚强。

苦难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大麦地还是青铜与葵花的苦难都是大苦难,它们并不可怕,相反,是美丽的。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何尝不值得?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凡能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司马迁遭受了极刑,但是他却发愤著书,留下了彪炳青史的《史记》,让我们永远记住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强者。

《青铜葵花》教会了我对待苦难的风度,我们要像青铜葵花一样,不屈不挠,坚强乐观,勇于面对苦难,做生活的强者。

教师点评:这篇习作有血有肉,是难得的佳作。开篇寥寥几句话让青铜葵花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兄妹两个如何顽强地对抗命运的苦难。本篇习作详略得当,主次清楚,思路清晰。习作着重地讲述了本书对作者的启示和意义,语句中自然地流露出面对苦难的态度和决心,感情真实细腻,字句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给人启迪。

(指导教师:樊蕾)

2024-10-29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9156.html 1 《青铜葵花》读后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