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健康委

积极探索健康领域项目集成打包新模式

本报讯 (记者 陈霞) 市卫生健康委围绕婴幼儿照护服务,积极创新托育制度、资源、系统集成打包模式,“政策包”聚力,“服务包”聚能,“安全包”聚心,千人口托位数等关键指标居全省前列,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建设成果丰硕。

市卫生健康委将托育服务列入民生工程、改革项目、攻坚计划,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打包政策措施,强化制度集成,擦亮“聊惠托”品牌。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出台31个文件,联动24个部门,制定18条措施,形成规划、财政等多领域“政策包”。51个拟出让地块规划托育设施,发放补贴305万元,减免税费451万元,争取资金455万元,水电气暖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降低开办、运营成本,撬动一体化发展杠杆。实施“旗舰”培育工程,多维度打造“样本包”,94家示范机构、16家办托单位、8个托育中心、3个省级示范县,形成普惠托育“雁阵”集群。多层次打造“品牌包”,形成“1公里托育服务圈”,营造生育友好环境。依托托育行业协会,架起送政策、联机构、畅民意的桥梁,推动网格化、精细化、同质化管理。利用家长学校、向日葵亲子小屋等,开展3万余场活动,婴幼儿早期发展知识普及率和科学育儿指导率达90%以上。

量身定制“服务包”,实现“优益托”。以“五个一”打造“医育包”。组建一支专家团队、制订一份服务清单、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培养一批保健人员、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围绕“养育照护”,构建“筛管治康”体系。医疗、托育机构共建“育联体”,保育员到门诊“跟班”,儿保医生进机构“坐诊”,以专业性、支持性、便利性服务,满足由单纯生活照顾转向全面身心健康的托育需求。以“五依托”打造“共育包”。依托幼儿园增设托班,依托妇保院建设托育中心,依托公共场所建设“妈妈小屋”“母婴室”,依托社区试点“水城育家”,依托单位自主办托,构建协同互补、特色多元的服务体系,推进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共育。以“三贯通”打造“商育包”,延伸产业链条,催生托育新业态。上游联通母婴用品、奶制品、早育等产品需求,中游联通家政、幼教、儿童康复等服务需求,下游联通服饰、玩具、图书等市场需求,形成以托育产业为纽带,各市场信息互联、业务互通、体验互动的良性关系,聚力打造托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幸福水城”。

协同打造“安全包”,实现“放心托”。实施部门联管,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制定制度、定期排查、长效监督。市县联查,建立托育服务规范,对标对表,找问题、抓整改、促提升。机构联评,创新“聊惠托级量考评”监督模式,实施不同评测等级的差异化监管,以评促改、以改促制、以制促优。建立托育机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稳处突发事件。实施托育机构备案、等级评审机制,定期公示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将保育师、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纳入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和指导目录,定为急需紧缺工种。14所中高职学校开设保育、托育、母婴照护等专业,托育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实现专业照护、科学养护、用心呵护。

2024-11-07 市卫生健康委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9622.html 1 积极探索健康领域项目集成打包新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