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解读
《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当前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心理健康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近日,教育部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以“教联体”为抓手,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上加强协同配合。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内涵是什么?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教联体”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教联体”各主体职责任务有哪些?
政府部门加强统筹,指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调动各类社会育人资源。教育部门与有关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协调联动,引导学校发挥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学校建立“教联体”,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各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在各自职能范围内落实育人责任,与学校建立工作对接机制,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郝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