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促成长 实践创幸福

——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构建劳动育人体系

■ 岳耀军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中,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以“创·劳”育人为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劳动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赋能。

开辟劳动基地

拓展教育空间

为了让劳动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开辟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园一角的“种植基地”占地约1440平方米,分为室内种植区和室外种植区,是一个集“学、种、收、赏、品”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实践基地。学校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鼓励学生到基地翻地整理、铺膜种植、培土施肥。学生们完整体验了“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精心管护,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迎来大丰收,收获菜花、西蓝花、茄子、油菜、西红柿等各类蔬菜1000余公斤。这些收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和成就感,还为学校食堂提供了新鲜食材,实现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学校还设立了“手工创作坊”。学生在这里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剪纸、陶艺等手工制作。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普通的材料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在劳动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构建育人框架

提升教育品质

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将创新元素融入劳动教育,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活动,让学生在创意劳动中探索未知、挑战自我,打造充满活力与灵感的新场域。

“劳动+语文”课程以劳动为素材,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劳动后,撰写劳动日记、心得体会和观察报告等,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和思考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与劳动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伐檀》《归园田居》等,让学生在赏析文学作品的同时,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古人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丰富文化底蕴。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劳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建立了劳动教育评价奖励机制,全面评价学生在劳动课程中的表现。根据学生在劳动态度、技能掌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币。学校设立“劳动小能手”“创新之星”“环保小卫士”等多种荣誉称号,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激励。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推动了劳动教育纵深发展。

通过“创·劳”育人,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4-11-12 ——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构建劳动育人体系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9845.html 1 劳动促成长 实践创幸福 /enpproperty-->